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本土音樂家曾興魁

本身是傳統音樂科班出身的曾興魁,在留學期間埋下對電子音樂熱愛的種子,自此他的音樂不再只是透過傳統的樂器發聲,而是透過電腦、壓力感測器、晶片微控制器之間的互動與轉譯,讓聽者有著不同以往的音樂聆賞體驗。

文/曾詠蓁‧攝影/陳佩娟‧照片提供/曾興魁

走進作曲家曾興魁的家,發現了許多有趣的「樂器」:踩上去會發出音樂與動物叫聲的巧拼板、鑲著晶片微控制器的中空竹子等,這些與電腦相連、形狀不一的樂器,都是他的創作。

曾興魁本身是傳統音樂科班出身,作品風格多是取材於臺灣本土的傳統歌謠,包含耕田儕人耕田阿哥一隻鳥仔羞羞羞等,因此被歸類為「本土音樂家」,同時他又對前衛電子音樂如此著迷,全心投入電子音樂創作與推廣,受訪時,他拿出自己親手組裝、請朋友幫忙焊接完成的電子樂器滔滔不絕地講解著,且不厭其煩地示範音樂給大家聆賞,處處可見那種創作者將生命投入作品的熱忱。

電子音樂簡稱為「電音」,是透過電子樂器及電子音樂技術完成,大家耳熟能詳的電音舞曲就是其一。事實上,電音的發展從十九世紀末即已開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不只能應用在通俗的流行樂中,也可用來創作充滿實驗性的藝術音樂!

本土音樂家愛上電音

曾興魁會與本土音樂、電音結緣,與他成長背景有很大的關係。一九四六年出生,他是屏東客家人。當時臺灣剛脫離日本統治時代,所以物質環境相當匱乏,多數的家庭若能讓孩子吃飽且完成學業已屬不易,更別提花大錢讓小孩學習音樂。不過在如此貧瘠困頓的環境下,曾 興魁依舊找到了出路,他的音樂啟蒙老師不是別人,而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哥哥,幼時常聆聽擔任合唱團伴奏的哥哥,培養出對音樂的嚮往。

後來,曾興魁進入師範體系就讀,一直進入屏東師範學校,參加合唱團之後,封閉內向的個性得到音樂的薰陶。師範學校畢業後,短暫教了幾年的書,之後獲得保送師大音樂系,從這時開始,才正式開啟了他漫漫數十年的音樂之路。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