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傳承文化全力以赴 百年歲月的東華皮影戲團

文‧攝影/林曉盈

「彼个日本人對皮戲真有興趣,伊用皇民化運動的時陣,高雄彼時有二十幾團,伊選阮這一團叫作『第一奉公團』。因為這團會講日語。阮老父卡早日本時代是高等科,阮老父的日本名叫德田太郎,我嘛是皇民,大家攏是皇民。」聽到東華皮影戲團團長張槫國這段臺灣國語 的解說,遊客不禁哄堂大笑,笑他把當初日本用來同化殖民地手段的皇民化運動,和去年吵得沸沸揚揚的新聞事件結合。

曾是臺灣皮影戲第一天團

事實上張槫國所說的這段歷史,正是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人為了消滅臺灣人的民族意識,解散了臺灣許多傳統劇團,而世代以皮影戲為家族技藝的東華皮影戲團,因為接 受日本人的指導,演出多部日本童話劇,才得以加入當時官方的「台灣演劇協會」,成為日治時期能公開演出的皮影戲團之一。

臺灣光復後,傳統戲劇的禁令解除,皮影戲開始蓬勃發展,戲院四處林立,全省各地的戲院都能看到皮影戲。當時東華皮影戲團在全省到處巡迴演出,口碑好、票房佳,其中西遊記堪稱東華皮影戲團的招牌戲。

以往演給二三十人看的皮影戲,走進戲院後,影偶太小的問題便浮上臺面,「做戲院時,感覺這太細仙了,要做卡大仙;改卡大仙時卻感覺不滿意,」張槫國這時拿出三只模樣相同、尺寸各異的孫悟空,展示在遊客面前,並打趣說最大隻的是阿公、中間的是爸爸、最小的是兒子。

皮影戲偶在他父親張德成一再改良下,從傳統的一尺(約三十公分)變為兩尺,傳統用色從紅、綠、黑增加到橙、藍、綠等色,臉孔由原來側邊單目改成半側面雙目,呈現上也更加多彩多姿。張德成對皮影戲的貢獻,終在一九八九年獲教育部頒發「重要民族藝師」。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