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老師傅的「陳彫刻處」 木頭傳遞生活好感度

文/張桓瑋‧攝影/蔡世豪

即便現今3C科技當道,傳統工藝仍是無可取代的精雕雋永。走訪臺中街頭,處處可見現代化商機,尤其行至古意盎然的仁愛街,眼前風景立刻截然不同。老字號的「陳彫刻處」便座落於此,小小空間盈滿濃濃木材香,一塊塊或深、或淺的木頭堆在角落,橫亙近百年的時代畫面就這樣鮮活了起來。

「我們店裡的桌椅還是用木頭匾額製作的。」現年六十四歲的老闆陳文才忙不迭地招呼介紹。仔細一看還真是如此,細緻木板上刻有遒勁字體,漆上飽和黝亮的水墨,令人捨不得入座。而四周牆面更布滿各式匾額和木雕裝飾,桌上擱著刀具,還有筆筒、膠帶臺等新式木作品。「這是我老公,也是『陳彫刻處』第三代陳希彥設計的新作。」陳文才的媳婦韓惠菁向我們說明,懷裡一歲多的娃兒則拿著小木雕把玩;此刻陳文才慈藹地望向孫子,接著講起了「陳彫刻處」三代傳承的老故事。

對技藝堅持,不因戰火而消逝

「我父親陳珍是第一代始祖,他在十歲拜師學藝,十五歲就出師了。」陳文才說道,由於祖父陳柏樵為臺中著名詩人,不但交遊廣闊,也在大甲創立私塾「陶社」,卻因祖父疏於照料家庭,父親負責挑起家計,出師後在霧峰和埔里幫富裕家庭訂做嫁妝家具,或替寺廟修建大殿、閣樓與祠堂。

民國十五年,十七歲的陳珍北上創業,於現今臺北萬華剝皮寮開設木工行。「當時父親和日商往來密切,當時最有名的是『欄間雕花』,就是日式建築隔間門欄的雕花設計,細膩的做法受日本人的喜愛。」商賈雲集的日治時代,陳家手藝也名噪一時,許多日商甚至將自家貨 品委託陳珍代銷,雙方互惠下,陳珍的木雕事業蒸蒸日上。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