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淨灘,給子孫美好的藍海

不論臺灣任何角落,與海的距離都不超過一百公里,盛暑時游泳、嚴冬時觀浪,無論春夏秋冬,民眾都能因大海得到樂趣,餐桌上更是幾乎天天有海鮮美食,只是誰曾想到,大海與沙灘上也被人類製造的垃圾淹沒了?

文/諶淑婷;照片‧資料提供/荒野保護協會

目前人類的日常生活中,處處依賴著各式各樣的塑膠製品,「用與不用取決於「方便與不便」的考量,該如何找到平衡點,考驗著現代人的智慧,為了讓下一代仍有機會享受海洋之美,讓海洋生物與人類繼續共存,美國海洋保育協會(The Ocean Conservancy)於一九八六年發起淨灘活動,號召世界各國的環保團體於每年九月的第三個週末「國際淨灘日」一起響應,今年即將邁入第二十八年,臺灣也其中參與者之一,荒野保護協會自二○○五年開始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臺南社區大學、臺灣環境資訊協會、海洋科技博物館等單位合組 TOCA 聯盟(臺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聯合舉辦淨灘,隨後在二○○七年改成獨立舉辦至今,每年都帶領近百間學校、企業與團體,共計五千至七千人,進行二、三十場淨灘活動。

淨灘不只是撿垃圾而已!

和一般撿拾垃圾的活動不同,淨灘參與成員除了清理水域與岸邊的廢棄物外,還必須使用一份全球共用的海廢監測表(ICC 表),詳細記錄海灘上的垃圾種類與數量,讓我們知道垃圾從哪來,並將彙整後的數據上傳至國際平臺。荒野海洋守護專員張永祥解釋:「藉由分析這些垃圾的來源,我們不僅能呼籲社會大眾正視海洋污染危機,也可以督促政府部門訂定法令,改善海洋污染問題。

荒野也依據前一年的垃圾種類分析,推出當年度的環保訴求,例如二○○七年淨灘拾獲的塑膠袋,攤平後堆疊,累積高度可達一層樓高,瓶蓋、吸管、飲料瓶數量也很可觀,所以二○一二年呼籲減少使用吸管、塑膠袋、保麗龍,去年則是呼籲少用一次性免洗餐具,今年則主打「無塑生活」,希望民眾減少使用塑膠袋。

海洋垃圾全球流動,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有些人以為海邊的垃圾都是居民、遊客或漁民丟棄,其實不然,很多垃圾都來自你我的日常生活。張永祥說,「當我們隨手在街頭丟個垃圾,風將垃圾吹到水溝蓋上,掉入下水道,但臺灣並未全面施做污水下水道,垃圾就直接被排入河流、大海。另外,臺灣垃圾掩埋場多蓋在海邊,也是垃圾來源,幾年前基隆八斗子的垃圾掩埋場,就因受到颱風、季風侵襲破損,讓垃圾大量裸露、沖刷入海,造成海洋嚴重污染。」

雖然研究人員還無法得知各種垃圾在海中多久後會分解或消失,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垃圾不僅存在很久,還隨著洋流又回到了人類的生活空間。臺灣人製造的垃圾被洋流帶往北方,經過日本九州一路向北,接著又從加拿大沿岸往南回流至美國加州。臺灣的海岸也遍地是來自中國廣州、泰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的垃圾。

透過淨灘,民眾能更了解日常生活產生了哪些廢棄物。「以前大家來海邊是開心玩水,不會在意腳邊垃圾,改成以淨灘為目的後,才發現原來海洋污染這麼嚴重!」張永祥說,有些人前一晚才逛過夜市,使用了不少免洗餐具,隔天在海灘上看到數不清的竹筷、紙碗、塑膠袋,往往大受震撼,開始思考如何改變生活方式,就曾有一家人體驗淨灘後,帶著環保餐具到餐廳用餐,再一一寫下他們未使用的免洗餐具,回饋給荒野保護協會,讓協會人員十分感動。

雖然淨灘撿拾的垃圾多是日常生活用品,但也不能否認漁業也是海洋污染源之一,他以自己今年五月到臺南淨灘經驗為例,由於當地使用長一百五十公分、寬五十公分的大型保麗龍作蚵架,蚵仔採收後,廢蚵架及保麗龍成了最大型的海洋垃圾,若是未及時處理,保麗龍碎裂分解後,會變成小細屑深入沙灘底層,或是被風吹散到各處,根本無法撿拾,「這幾年荒野也努力跟當地漁民宣導,有次在漁村舉辦愛海講座暨淨灘行動,漁民清晨五點多起床就先來幫忙撿垃圾了,可見於漁民對海洋環境的維護行動,衝勁十足!」張永祥說。

淨灘,撿出新生活運動

淨灘後,垃圾並非就會減少,或是不再出現,往往一個潮汐或暴雨,沙灘上又處處是垃圾蹤影,但張永祥認為淨灘並非徒勞無功,因為環境教育本來就是內化的過程,要改變海裡都是垃圾的問題很難,但改變自己很簡單,例如隨身攜帶環保餐具、購物袋、水杯,拒絕使用一 次性塑膠用品,不購買過度包裝的商品,購買紙盒包裝的清潔劑、洗衣粉、沐浴用品,「簡單來說,當你發現早餐店老闆為了不洗盤子,在盤子上套一層塑膠袋,你可以自備餐具或拒絕消費,當你買了飲料要插入吸管時,停下來思考,其實不用吸管也可以喝飲料,多思考, 就能讓垃圾愈來愈少。」

因為這些垃圾不僅污染海洋,也讓無辜生物受害,國外研究估計,全球每年被投入海中的垃圾量則有六億四百萬公噸,其中有九成的塑膠垃圾隨著洋流四處漂散,每年有十萬隻海洋哺乳類動物與一百萬隻海鳥因為誤食海洋垃圾或被垃圾纏繞致死,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太平洋中途島(Midway Island)的信天翁,牠們的遺體被發現塞滿了塑膠垃圾,張永祥分析,塑膠垃圾在海面上漂浮時會因反射日光發亮,被信天翁誤以為是魚的蹤跡,信天翁捕食的魚體內可能就有塑膠碎片,此外中途島上也滿滿都是垃圾,誤食機率太高。

不只是飛翔在空中的海鳥受害,海裡的生物也躲不過,會吃水母的海龜,看到漂浮在海中的塑膠袋,會誤以為是水母而吃下,結果塞住腸胃道,無法消化、繼續進食,最終死亡。

從二○一○年開始,家住臺南的段成龍帶著兩個孩子陸續參與四次淨灘活動,四十四歲的他更是今年臺南場淨灘召集人,他笑說:「雖然國三和小五的孩子會抱怨每次都去撿垃圾,但一到現場,看到那麼多人參與,立刻變得比誰都認真投 入。

淨灘前,他也不厭其煩與孩子討論塑膠製品的問題,不會消失的塑膠,只會分解成塑膠微粒,先是被浮游生物吃下,透過一連串的食物鏈層層累積,最後人類當然也吃下了塑膠微粒。他和孩子們強調,淨灘雖然無法撿完所有垃圾,但透過紀錄,能了解垃圾內容,督促政府訂定法律規範,做好源頭管理,並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減少垃圾量。

身體力行參與淨灘後,段成龍一家生活也有了改變,他們隨身攜帶環保餐具與環保袋,若臨時要購買飲料,也選擇可回收的鋁罐而非寶特瓶,他說:「透過我們這一代的努力,也許還不能讓孩子看到沒有垃圾的海洋美景,但我能影響孩子,他們又影響別人,一個傳三個、三 個傳五個,一個人的力量小,但眾人的力量大!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