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新化老街古蹟活化 百年風華再現

文 ‧ 攝影/蕭孟曲

新化,開發得早,原是西拉雅平埔族的居地,昔稱「大目降」,意思是「山林之地」。明鄭時期鄭成功曾在此屯兵,由於是新番社歸化之地,因而改名「新化」。清康熙年間,大量的泉州人透過臺江內海,循著新港溪(今許縣溪)來到新化,水路的發達,形成了聚落。隨著漢人不斷地移入墾拓,原居於此的西拉雅族人被迫轉進入山區,多於左鎮的岡林落腳,新化的口碑、大坑亦有後裔,近年西拉雅族的文化復興,遂成為發聲的亮點。

西接富饒的嘉南平原,東瀕臺灣面積最大的惡地,自古即是山區前往平原的交通要衝,日治時期是周邊九鄉鎮的首善之區,行政中心的設立,物產的集散交易,行旅商販絡繹於途,造就了富裕盛景,老街近百年的洋樓,和隱落巷弄的大宅院都是榮耀時代的見證,雖然昔日風華不再,卻有著一份極為濃厚的人文韻味。「過去附近鄉鎮那欲嫁查某子,攏愛來新化街仔辦嫁妝,」街上的耆老說著。

老街興廢,居民自決

新化老街指的是介於中山路與和平路之間的中正路,向來是新化的主要幹道,然而清末時,它只是一條低矮屋舍,蜿蜒曲折的道路。大正九年(一九二○年),日人實施市街改正,將原不及六公尺的中正路拓寬為十二公尺,計劃將東西兩側的傳統房舍拆除,改為二層樓的西式洋樓,不料引發兩側居民不同的反應。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