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鹽分地帶北門 海風吹起,吹不散暖暖醫情

文‧攝影/蕭孟曲

北門,南瀛濱海的最北區,舊名「北門嶼」,是位於急水溪出海口的沙汕島,而急水溪則是昔日倒風內海通往鹽水、麻豆的重要航道,道光初年,一次大風雨造成曾文溪改道,大量的泥沙沖入了臺江內海和倒風內海,經過歲月的累積造成陸化,「北門嶼」也因此陸連,成了古老地圖上的歷史名詞。由於土地鹽分高,南瀛除了濱海的北門、將軍、七股,以及內陸化的學甲、佳里和西港等,有「鹽分地帶」之稱。

抬頭祈求烈日,低頭揮汗曬鹽

曬鹽和漁業是北門百年來重要的產業,都是向天掙飯的行業,由於鹽業開發得早,所曬製的鹽品質佳,北門因而成為臺灣許多鹽業移民的原鄉,同時也是其他鹽場受歡迎的鹽工。北門鹽場中,以瀨東鹽場和洲北鹽場歷史最悠久,瀨東鹽場就是井仔腳鹽田,明鄭時期參軍陳永華所設,目前有個永華里和永華國小,就是為了感念其對臺灣的功績而命名。

而洲北鹽場就是舊埕鹽田,年代僅次於井仔腳的鹽田,舊埕是整個北門的市政中心,包括日據時代的出張所、洗滌鹽場,光復後的鹽場辦公室、北門鹽場產業工會、鹽務人員宿舍、鹽工福利社、區(鄉)公所、農會等。

我沿著臺十七線省道北上,在小巧的北門國小前左轉進入北門的市區――舊埕。臺灣的製鹽成本高,不敵全球化的競爭,北門鹽場於二○○一年停止曬鹽,最後的七股鹽場於二○○二年關場,臺灣三百年的曬鹽歷史全面終止。

在舊埕的市街上,當年的建築群尚保留著,而鹽田都荒廢了,有些不是自然沖毀,就是人為開發了,我想像著當年舊埕的繁盛熱鬧,和現在的光景不可同日而語,哦!可以比擬的,就是觀光人潮了!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