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安寧療護是什麼?》溫暖的驛站

文/李奕昀‧攝影/張裕民‧陳美智‧ 李奕昀

穿著黑色夾克的丁先生輕快的和我們打招呼,卻掩不住鏡片下激動的眼神。這裡是淡水馬偕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三樓的家屬休息室;窗外枝枒未有初春氣息,東北風呼呼透著冷意,但室內卻充滿靈性的慰藉。

「當初主治醫師建議幫太太轉安寧病房,我其實有點生氣。」丁先生略略顫抖回憶起當時狀況,「其實我一開始很排斥(安寧),覺得怎麼可以放棄她?感覺進來就是在等死。」不到兩分鐘的訪談,丁先生情緒便潰堤,一旁的護理長張詩吟遞上面紙,輕拍他的背。「不過今天我願意站出來跟你們(媒體)談,是要告訴大家這邊真的幫我解決很多問題。」一位飽經世事的中年男子,願意敞開心胸、毫不遮掩情感和初次見面的我們分享生命的憂傷與感動,必然是背後強而有力的情感支持;安寧團隊全程用心的照顧丁太太身心靈,也包含其家屬在內,這就是丁先生面對妻子與死神拉鋸的強大後盾。

迷思住安寧,就是放棄?

即便全臺灣各地的安寧療護團隊推廣「安寧療護」超過二十年,絕大部分的民眾在理性上認同「安寧病房」的專業以及對病人的尊重,但換成是自己或是家人,往往出現情緒反彈:「醫生怎麼可以對病人的家屬講這種話?(轉入安寧病房)」丁先生重述當時的憤怒。他當時也和多數人一樣,認為轉入安寧病房即是「醫師拋棄我們」。

造成這般誤解,除了是民眾尚不清楚「安寧療護」的概念,另外還因安寧病房受限於病床數不足、社區安寧療護服務尚未普及、「緩和醫療」過晚介入原有的醫療體制所致;每到病人重症、病危才轉入安寧病房,讓人產生「進去就出不來」的印象,但其實安寧緩和醫療是「站在醫病同心的立場協助病人減輕痛苦」。

根據臺灣安寧療護推手趙可式教授對醫療種類的定義,可分為治癒性治療、疾病控制、支持性治療,以及緩和性治療,從表一可以看到在疾病的全程都需要緩和治療,只是在末期階段扮演比較吃重的角色。

「現有的醫療體制以及健保制度,讓民眾感覺不到Care,『照顧』在醫院好像是不存在的。很難想像去美國的醫院就診馬上有『護佐』協助推輪椅、掛號批價等等,在臺灣,這些事情都是看護或是家人在做。」衛福部南投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翁益強為我們解釋臺、美醫療體系的不同;「緩和醫療的焦點是放在『人』身上,並非著眼在『消滅疾病』,關心帶入真正的照顧,才是緩和醫療的本質。」

因為如此,丁先生在太太第一次進入淡水馬偕安寧病房,抱持觀望態度,卻在第二次全然改觀。「太太第一次入住我還在上班,根本不知道這個病房在做什麼,出院後也沒申請居家療護。第二次我決定辭掉工作陪太太抗癌,才發現這裡跟一般病房不同,護士不只有發藥、打針,他們整個團隊是連我一起照護的;而且太太的身體不會因為癌症而感到痛苦。」想到肩上的重擔以及妻子早先因為病痛所受的折磨,丁先生的眼淚道盡末期病人家屬的不捨。

迷思安寧療護等於安樂死?

除了安寧病房被誤解為「等死的地方」,還有部分人看待安寧療護為「消極的安樂死」,但趙可式教授作出清楚的分界:「安樂死是為了痛苦而解決人,而安寧療護則是為了人而解決痛苦。」

一般家屬最難以做抉擇除了情感上的不捨,還可能會背負罪惡感,原因在於對「延長生命」和「延長瀕死期」的這兩者的認知被混淆。在安寧緩和醫療中,對末期病人撤除維生設備的舉措,是「經過專業醫療團隊評估後,認為無論有沒有這些維生設備,病人的病情終究會走向死亡。」換言之,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插著維生設備,也僅能延長病人的瀕死期而已。

去年八月,住在成大醫院緣恩病房七十五歲的孫先生因心臟病的緣故,導致後期器官多重衰竭,經過家人的討論,決定撤除維生醫療設備(拔管),讓他安詳、尊嚴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臨別前,家屬、志工、護理師,大家合力幫孫先生洗澡、護理身體,並一一向他道別,與孫先生感情極好的孫太太更在一旁感激:「謝謝你陪我度過這麼多美好的日子。」

「孫先生,我是趙可式……你從印尼來到臺灣娶妻生子、落地生根,有一個很美滿的家庭、很有意義的人生,感謝你讓我們拍片,教導更多醫護人員如何學會幫病人『善終』。你有『善生』也有『善終』,更希望妻兒能與你『善別』,祝福你可以平安的回去天的那一邊。」趙可式說完後,主治醫師走上前:「孫爸爸,接下來我們會把呼吸器關起來……」主治醫師說明完撤除維生設備的程序,護理人員溫柔、體貼的將孫先生身上多種維生管線撤除,最後拿除呼吸器時,護理人員馬上將孫先生因插管多時、難以閉合的下顎以毛巾托回原狀;在拔管後約十五分鐘,孫先生安詳離去。

「即使到最後一刻,醫護人員依舊備妥止痛、止喘的藥物在旁邊待命。」趙可式及醫療團隊堅持病人就算到最後一刻,也都要舒服的離開人世;這與消極安樂死「以死亡終結痛苦」的態度很不同。

臺中榮總緩和療護病房資深醫師黃曉峰:「我們在意的是隱身在疾病背後的『人』。」即使在疾病籠罩的沉重陰霾下,安寧療護便是擦亮生命靈性的驛站。

丁太太的故事》讓我們再結一次婚吧!

三月三日早上,牧師來到淡水馬偕的安寧病房,這裡洋溢著辦喜事的氣氛,這天丁太太要再次披上婚紗;實習生特別從陽明山帶回潔白海芋作為捧花,祝福她一如新嫁時美麗優雅。這份喜悅感染了每一個人,護理長張詩吟:「興奮的感覺就跟嫁女兒一樣,大家既緊張又期待。」這次是丁太太第三次進入安寧病房,丁先生表示她有兩個心願,就是拍一次婚紗以及前往灕江遊玩。他說結婚時,就承諾太太會拍婚紗照,但因著生活的忙碌拍婚紗一直被延宕,如今她纏綿病榻,共遊之旅恐怕很難;拍婚紗,似乎來得容易些。或許是上天把一切預備好了,籌辦活動過程,有熱心的婚紗公司挺身而出,贊助婚紗及專業攝影,讓「婚禮」如期舉行。他們夫妻捧著護理團隊製作的「結婚證書」,在眾人簇擁下為這段婚姻重新下了一個圓滿的註腳。如果沒有安寧病房團隊的支持,這個三十年前的承諾很可能僅僅只是夜深人靜時的嘆息無法成真。

「一開始我很排斥,也掙扎過要不要來這裡(安寧療護),雖然表面上答應,心裡依舊抗拒得不得了。直到第二次心境坦然了,加上醫護人員清楚跟我說明接下來太太會遇到的過程,在適當情況下也給我情緒上的支持。」丁先生面對生命中的煎熬,因為安寧團隊讓心能夠「靠岸」。丁先生不諱言曾不願面對太太病情會每況愈下的事實,甚至想要「救到最後一刻」,因為他說:「她『存在』至少我摸得到、看得到。」一語道盡家屬的眷戀與辛酸。不過回想從前至親往生的經驗,他仍為太太做了好選擇:「養母臨終前真的是吐血吐到死,養父也因癌末痛得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看他們這樣,我很不忍心她受苦,希望她能安詳的走,我才能寬慰、放心。」丁先生語帶哽咽。

採訪當天我們剛好見證一位病人圓滿離去,面容安詳不受驚擾,一如卸下重擔酣然睡去那般沉靜;在這裡病人們走得莊嚴平靜,扭轉丁先生不安的疑懼,即便傷心在所難免,卻飽含盼望。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