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陳惠美傾力傳承纏花工藝

纏花又稱春仔花,是早年台灣婚嫁喜慶場合重要的配飾,

不同的人配戴不同花樣,具有不同的象徵意義,

只是隨著時代改變,完全仰賴人工製作的纏花,不敵塑膠製的春仔花。

驚艷纏花的美,陳惠美致力於纏花技藝的保留,並更進一步將其系統化,

無形文化資產「纏花工藝」技藝保存的第一人,她當之無愧。

文╱賴麗秋 攝影/劉威震

原本從事皮革教學與創作的陳惠美,因為一次的機緣巧合,見到了令她嘆為觀止的纏花(也稱春仔花),心想怎會有如此精緻優雅的工藝;因為愛不釋手,陳惠美從此踏上纏花的創作與傳承之路,且在她的創作之路上,還有她對恩師謝陳愛玉(愛玉阿嬤)許下的承諾。

傳統的客家花樣(上)與現代結合的髮飾纏花(中、下),陳惠美的纏花走出傳統,更具豐富變化。纏花每片半唇形元件,長度只有1公分左右,需要巧手與耐心。

幼時的生活養成美感

出生在宜蘭羅東的陳惠美,家境堪稱優渥,父親原本經營柑仔店,之後轉型成為批發商。「我們家的柑仔店,跟一般的柑仔店不一樣,父親的店賣的是品質好,且價位比較高的商品。」陳惠美提起小時候的點滴,「小時候逢年過節,我們都得要到店裡幫忙。」

看著陳惠美逐一展示她的纏花作品,著實令我們大為驚嘆纏花的細緻,再聽了她的童年回憶之後,相信她的美感養成,絕對與父親小時候的教育,有著很大的關聯。

「受日本教育的父親,對女兒的管教很嚴格,認為女兒日後是要出嫁捧人家的飯碗,要懂得做家事。」陳惠美笑著說,現在跟人說起,可能都沒有人會相信,「小時候,父親就要求我們切菜,要懂得順應不同食材紋理、怎麼切烹調後的食物才會好吃,還有食物的擺盤更是要兼顧美感。」父親的想法是,女兒結婚之後不一定要下廚,但還是必須懂得做家事。因為有一位喜歡料理、喜歡上菜場買菜的父親,陳惠美也跟著父親學習了許多料理技巧。

除了料理,插花也是必修課,陳惠美如今回想,自己日後的創作與美學,的確是從小時候生活中無形的養成。

學習皮雕為熟年培養興趣

陳惠美自嘲自己比較不會唸書,所以高中畢業後在父親安排下,上了當時所謂的新娘學校——豋麗美安,花了2年時間,一路從初級班、中級、高級到師資班結業。到這個階段的陳惠美,一路的學習都是為了成為一個好太太而努力。正式與皮雕的結緣,則是在她婚後。

「當初學皮雕的想法很簡單,只是想在自己年紀大了以後,有一個嗜好,有點事做做。」陳惠美說起學皮雕的原由,「剛好碰到從日本來的皮雕老師深田,於是跟著老師學習。」當時的陳惠美為了學習皮雕,可是每次要遠從宜蘭到台北來上課;之後也進一步到日本學習。學成之後,在深田老師的介紹下,在美術館教授了10年的皮雕。

辭了皮雕教學工作,陳惠美轉往古董店工作,也從此扭轉了她日後的人生;因為在這裡,她透過古董店同事,第一次接觸到了纏花,認識了愛玉阿嬤,並一頭栽入了纏花世界,為纏花的傳承努力。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