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穿木屐好賺食,金銀財寶滿大廳 府城百年老店――振行鞋行

振行鞋行,經歷過皇民化和塑膠鞋興起,讓鞋行的經濟一度陷入窘境。然而,前年臺灣社會發生塑化劑事件,讓材料單純、天然的木屐絕地逢生,甚至還躍上國際舞臺。現在為了跟上時代潮流,秉持純手工和客製化方式,打造出一雙雙具有美學、符合人體工學的鞋款。

文‧攝影/蕭孟曲

在府城民族路和西門路的圓環上,人車熙來攘往,低矮的亭仔腳令人容易忽略店家的存在,若非正面對建築立面的招牌看板,才知道這裡有家傳承三代的手工木屐店,默默佇立約八十個年頭,守著店的是振行鞋行第三代傳人――郭宗興和鄭百玲伉儷。

琳瑯滿目的木屐款式,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傳統、流行、日式、臺式、厚實、輕巧、室內穿、戶外穿、收藏、裝飾用、功能性……隨便一雙都有說不完的故事。郭宗興表示,在日治時期,穿木屐和著和服是有錢人的裝扮,早年的臺灣社會,大家相信樹木有靈性,而木頭做的木屐自然也有趨吉避凶的功能;像結婚時,媒人婆會送新人鞋子,若送塑膠鞋,可是有觸楣頭、跑路的意思,若送木屐,則表示富貴滿足。喪事時,也會送木屐,希望往生者來世能投胎到更好的人家,過著沒煩惱的好日子。

敗也塑化,成也塑化

振行木屐第一代,也就是郭宗興的祖父於日治初期,在日本人開設的木屐店當學徒,習得好功夫,奠定工藝的基礎,於是白手起家在海安路開設了木屐的製作工廠。第二代,是郭宗興的父親掌門,約民國三十至四十年在西門圓環現址開了振行鞋行的門市,自此開啟了振行木屐鞋業的全盛時期,木屐產業風行一時。但在國民政府來臺後,木屐被視為「皇民化」的象徵,政府為此發布禁令,禁止在公開的場合穿著木屐,這無疑是對木屐鞋業重重的一擊。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