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醫藥新知】醫訊漫談:急診的診斷錯誤

編譯/Emmy(《艾美的閒話健康》部落格格主drugandpoison.blogspot.tw

今年二月底,一篇由美國Johns Hopkins大學醫學院David NewmanToker教授發表的研究指出:在第一線醫療照護上,診斷錯誤(包含未診斷出實際存在的與誤認為其他病症)是十分常見的;而這些錯誤,很可能對病人產生不可挽回的嚴重結果。

在研究裡,研究人員鎖定兩間醫療機構,從電子病歷中,找出一百九十個在第一線醫療時曾經發生錯誤的診斷,且在接下來兩星期內,有住院、或送急診的案例。研究結果發現,在嚴重的誤診案例中,以肺炎、心臟衰竭、腎衰竭以及癌症,都是最主要的病症種類。在這一百九十個案例中,二十七個案例因此瀕臨死亡,三十六個案例則留下永久性的機能損害。

藉由這項研究,可呼籲醫界與病人重視此問題,進而透過雙方的努力,一起減少這個看似尋常、實際上影響深遠的公衛問題。

研究指出,會發生這些誤診案例,主要是「未取得相關病史資訊」,繼而「未能執行完整的檢查」或「無法選出對的檢驗項目」。

目前臺灣醫院急診有層出不窮的問題,醫護人員人力不足、分級轉診制度沒有落實、民眾對急診的迷思與濫用等。在身處於醫療糾紛流行的年代,迫使部分醫療人員採取防衛性醫療,也是間接影響急診品質的問題之一。

不論社會進步,始終都會有新的問題等待被挑戰;因此,面對這樣的問題,悲觀或批判是不需要的,重點是如何同心協力地將我們的急診品質邁向下一個階段。

例如,在去年五月,臺大醫院的柯文哲醫師接受了雜誌專訪,描述建立「主治醫師駐院」的整合醫療照護病房制度,希望藉以解決住院醫師短缺、病患缺乏照料的問題;還有去年七月時,前臺大醫院的趙凱醫師號召幾十位住院醫師,組成急診團隊,以機動支援的方式,協助各醫院急診部門人手不足的問題。

這些方法未必是有效的,但重要的是,都帶有正面積極的態度,以醫療專業的觀點,試圖改變現狀。

身為一般民眾,究竟能做些什麼呢?

呼應前面提到的研究,發生在急診的診斷錯誤,大多是因為醫師與病人之間沒有取得有效溝通而導致的。因此,在醫院就診途中,病患或家屬應該先仔細回想,與症狀發生前後有關的狀況,包括病人身體狀況、特殊的飲食、服用的藥物或保健品等。

比較容易受到忽略的是病史與家族病史,也就是自己或家人曾經罹患的重大疾病,盡可能在醫師詢問時,詳細告訴醫師,讓醫師有足夠的資料做出正確的判斷。離開急診之後,不要因為醫生在第一時間判斷「還好」、或是「再觀察」,就認為自己沒事,而忽略接下來的發生的新症狀,以及原本症狀變嚴重的情形。

最後,應對於急診有正確的認識,不應該將急診視為「VIP 的門診」。

對於一般症狀,急診通常只能緊急處理;若真的重視自己的身體,就應盡可能使用門診,也讓醫院有較充裕的時間與資源做出正確判斷。當然,也是將急診的人力與資源留給真正緊急的民眾使用。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