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彭明輝談人文素養 高等教育欠缺的社會科學精神

現在很多人活在高學歷的失落感裡,罹患了「高學歷不適應症」;大家期待高等教育能夠提升個人所得,但現況並非如此,加上高知識分子瀆職事件頻傳,究竟臺灣教育哪裡出了問題?

文/李奕昀.攝影/張裕民

清華大學榮譽教授彭明輝,在理工背景的學術基礎之下,憑藉人文學院較薄弱的理性與邏輯,縱橫於東西方文學、藝術、詩歌,以理性為經,感性為緯,開展出當代知識分子對社會觀察的自覺與涵養;著作《生命是長而持續的累積:困境與抉擇》更引起世代共鳴與廣泛討論。這次,更藉由陳為廷的事件,來直視臺灣教育根本的核心問題。

日前他在部落格對清大學生陳為廷「怒嗆」教育部長的新聞發表看法,然而由此事件凸顯臺灣欠缺能力討論公共議題的隱憂,在媒體一面倒的報導下,一般民眾看不見事件真正訴求――高等教育可以透過資本利得稅(非勞務所得)的補貼,支持高等教育轉型為公共財。

從媒體獲得資訊的民眾,對此議題又有多少了解呢?攸關國家人才的培育以及養成,在媒體操作之下被消解成膚淺的「禮貌問題」,今已如此,那麼往後還要有多少跟民眾切身相關的問題,要被所謂的名嘴、新聞淹沒?當國家的人民欠缺對人性的理解、社會公共權責的分際,還能夠分辨什麼樣的事件是真問題,什麼樣的議題又是假問題呢?

彭明輝教授,一位對時政憂心且不平的學者,由此事件述說人文素養對臺灣社會的重要性。

人文素養的養成 是穩定社會的力量

人文素養(Humanities),是關於人性的知識與了解。以前孔子談的「慎獨」,是指一個人單獨的相處,屬於古典人文;而個體與群體之間的互動,屬於社會科學的範疇。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