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波麗路西餐廳 留存時代的光影

波麗路餐廳的法式料理、現代裝潢、優雅的古典樂,恰好滿足當時社會對西方文化的想像,

同時也提供知識分子議事的空間,更是北臺灣早期青年男女相親的好所在。

文/李奕昀;攝影/王郁燕、張裕民

1934年創立的波麗路餐廳(本店),從日據時代至今已走過78個年頭,目前是第3代在經營;當年老闆廖水來赴日觀摩日本餐飲業,後來回臺灣後,翻閱美國雜誌,便興起了做西餐的念頭,當時國內僅有臺日料理,民眾對西餐仍相當陌生。

爾後店內裝潢為畫家顏雲連先生設計,抽象的表現手法加上內嵌式的燈源設備,在光復初期可說是獨步全臺;波麗路餐廳在當時還未邁入現代化的臺灣,它的法式料理、現代裝潢、優雅的古典樂,恰好滿足當時社會對西方文化的想像,同時也提供知識分子議事的空間,更是北臺灣早期青年男女相親的好所在。

人文薈萃領風騷

民國50年代,手頭稍有餘裕的人能夠娛樂消費的地方不多,不像現在一張機票就可以橫跨半個地球,因此波麗路餐廳在當時聚集富商巨賈,不少文人雅士也常來此處聚餐,「當時可以來消費的人,多半社經地位較好、教育水準較高,店內常播放古典樂,相當符合他們的喜好,他們常常聽著聽著,就閉起眼睛,跟著旋律搖頭晃腦起來。以前店內交談的音量很小,不像現在社會風氣開放;氣氛跟現在真的很不一樣,那時的客人比較安靜、注重禮節。」當年店內低聲交談、靜謐優雅的氣氛,有如流淌的樂音般婉約,是現今很難再現的用餐氛圍;在波麗路餐廳服務45年的廖聰麒談起這種落差,仍忍不住感嘆社會的變化。

當年進餐廳工作時,廖聰麒才15歲,他自稱自己在波麗路從「童工變阿公」,見證了波麗路餐廳獨領風騷的年代,到現在成為文化的一部分,承載大稻埕地區送往迎來的歷史。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