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大春煉皂品牌再創新

台灣早期「肥皂」是很多功能的,在生活裡不可或缺,

人們洗澡還往往用一塊就從頭洗到腳。

台灣光復後,製皂工廠跟著興起,肥皂卻仍供不應求,也使製皂產業有過好光景;

但隨著大環境改變,傳統肥皂市場起落轉變,令人不勝唏噓。

目前已傳承3代的大春煉皂,就是以超過1甲子的經歷,見證了台灣製皂產業的起落風華。

文/陳珮珊 攝影/劉威震

走進大春煉皂,牆面上日治時代沿用至今的笑臉商標非常吸睛;復古工業風的裝潢風格、真空幫浦與老掛鐘、5千片皂組成的皂牆、櫃台的在地花磚與產品包裝上的巴洛克牌樓等大稻埕元素,都傳達出從歷史裡走出新生命的氛圍。

在迪化街起家製皂 從民家賣進旅館飯店

「大春」這個品牌,其實從日治時期就存在,大春煉皂第1代的李水土,當時在迪化街開了一家雜貨店,賣的肥皂就是向日商「大春」所購買;台灣光復後日本人撤出,李水土就在民國39年接手大春位於大稻埕的工廠,後來改稱「大春化學工廠」。在那個家家都用肥皂的年代,李水土將肥皂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當時的大春在大稻埕算得上是知名品牌。」大春煉皂行銷總監李國榮說。

後來市場上慢慢發展出其他類型清潔用品,如洗衣膏、洗衣粉等,衝擊了肥皂市場;民國56年肥皂發展達到高峰後,用量持續消退,到65年產量僅剩4分之1。大春其實也推出過洗衣膏、洗衣粉等產品;但其他競爭廠商開始強力運作電視廣告後,行銷相對保守的大春知名度也就漸漸落後。「此外,爺爺也考量到洗衣膏這類產品對環境不夠友善,所以後來便專心經營肥皂。而且爺爺年紀也大了,要考慮接班問題。」大春煉皂執行長李國禎說。

李水土有12個孩子,原本分別協助北中南經銷,排行第10的李威信原本負責中彰地區,在民國68年獨自扛下了家中事業,成為第2代經營者,而那時主力市場已轉往飯店/旅館業,以代工為主的事業。

李威信為了爭取訂單,每回拜訪採購總帶上4、50樣產品,「當時飯店/旅館周邊商品父親都有做,透過進口或跟同行拿,做得很雜。因為他認為既然有機會去拜訪,就不要只準備香皂一種產品。」李國禎說:「父親一個人裡外都要管,要接單也要管廠務,所以他常說自己像顆橄欖球撞來撞去地東奔西走。」李威信這種積極拚勁,使得大春後來在飯店/旅館香皂代工市場中,能有市占4到5成的佳績。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