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媽媽是最「家」設計師

家的裝潢設計反映主人的性情與風格,更是尋求身心休憩與精神的慰藉。

辛苦打拚終於擁有屬於自己的家,您會怎麼設計妝點新居?

如果是三代同堂,除了堅持自我風格,也應讓長輩參與設計,共同打造「完整」的家。

文/游乾桂

德國有句諺語說:「家的設計師唯一人選是自己。」這句話像種子一樣深深埋在我的心田好多年,經過歲月洗禮之後,我才終於體會深藏其中的人生哲理,原來每個人都可以是藝術家。

我在台北的第一個家,是工作幾年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錢,匯聚成全部家當的第一桶金換來的。當時付了30萬頭期款,裝潢因陋就簡,加上簡易的施工,就這樣拼拼湊湊建立第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很多家具都是隨意添購的,沒什麼品味,頂多是個住的地方。

畫作與日曆的拉鋸戰 「家」的牆上表達主人想望

我的第二個家,從鬧區換到了熟悉的木柵政大周邊社區,生活也慢慢安定了下來,對家開始有了不同的想像。我對家的夢想開始交揉成一種想望,我期待將自己的性情與風格融入這個家,於是花了很多時間與設計師討論修改裝潢,雖說假手他人,但至少有我的堅持。

這些努力換得了幾近完美的夢想實踐,一條長長的走廊,掛上旅行收藏得來的畫作,晚上點亮投影燈,光與畫交織美的相遇;每幅畫都不只是花錢購買的,還有與畫者投緣的心,不是投資,而是與畫者相遇蹦出來的哲學火花,及悠悠流淌的記憶。

CD不再流浪,有了屬於它的家,平整地擺放在客廳書櫃的下方,一個專屬的格子裡;書也有了去處,各自適得其所地以新或舊、閱讀與否,放在適當的位置;古董鋼筆和一些上了年紀的民俗藝品,也有了很好的歸宿。

家裡裝潢施工期間,媽媽三番兩次潑冷水:「很醜,難看死了。」我們2人有一段時間各自生著悶氣。我那時心裡嘀咕:「那可是我花了多大心思設想的家,怎麼媽媽老看它不順眼?」

「日曆掛哪裡?」媽媽終於開口了。

「台北不是鄉下,不掛日曆的。」我回答得理直氣壯。

這下媽媽更火了:「哪有人不掛日曆的?」

我忘了這件事最後是怎麼收尾,反正我是沒掛上她從宜蘭員山請人千里風塵帶來的大日曆;她好像也沒有繼續堅持,只是嘆了一口幽怨的氣,低下頭吃晚餐。如果換成現在,我會妥協的。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