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來一段巴伯的絕美旋律

美國作曲家巴伯被同行視為固守19世紀浪漫主義,停滯不前;

但他沉浸唯美旋律,每引起巨大共鳴,成就超越同期作曲家。

改編自其《弦樂四重奏》第1號第2樂章的「弦樂慢板」是為代表作,

悠悠旋律擴散強大撫慰張力;唯一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則純淨、自然、靜謐,美輪美奐令人愛不釋手。

文/李明蒨

心中有樂如此美好,能取代雜念、穩定性情,享受所觸及的當下。當您焦急等待,當您寂寞憂慮,當您喜悅滿足,任何時候在心中哼一段旋律,心情常保平靜愉悅。這時候您的腦海是不是已經開始搜尋記憶庫裡的旋律?久遠的老旋律、剛聽過的好旋律、還沒聽過但聽說過的推薦曲等,累積悅耳旋律不嫌多,愈多,愈豐富生活。

浪漫主義超越時代潮流

美國作曲家巴伯(Samuel Barber,1910~1981年)生於現代樂派盛行的20世紀,當奧地利「新維也納樂派」正在流行音符排列組合的「十二音列」作曲技法,音樂不再追求優美旋律,大玩新穎作曲技巧,巴伯仍重視旋律,沉浸唯美的旋律性。他等於給20世紀聽眾多一種選擇,受歡迎的作品皆為浪漫主義,事實證明,旋律是聽眾永遠不褪色的追求。同行視巴伯停滯不前,固守19世紀浪漫主義;但換個角度想,他是否比起同期作曲家前衛,超越一致性想法?

「弦樂慢板」的撫慰力

「弦樂慢板」是巴伯的代表作,十足浪漫主義。原為第一號《弦樂四重奏》的慢板樂章,在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慧眼獨具建議下,改編為弦樂演奏版本。演奏單獨樂章更聚焦,此後「慢板」旋律緊扣住人心。悠悠旋律緩緩流竄入心,堆疊、延續張力,擴散出強大撫慰力,而成為追悼與思念的熱門選曲,曾是小甘迺迪、愛因斯坦、摩洛哥王妃葛莉絲追悼會的配樂首選。

巴伯7歲就會作曲,成長過程展現過人音樂才能,25歲那年獲得義大利「羅馬音樂學院」獎學金前往深造,在羅馬完成此曲。義大利人出了名愛唱歌,重視旋律美不亞於對美食的追求,巴伯在那環境受其薰染寫出絲絲入扣的好旋律,一舉成為代表作。

上一篇:【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