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走出診間 走入社區 照顧厝邊健康先鋒洪德仁

文/晏子萍 攝影/劉威震 照片提供/《居家醫療行腳》(開學文化)

自從全民健康保險開辦以來, 多數人認為大型醫院才是最好的治療疾病、療養與臨終的地方; 但是當老弱貧病、就醫困難的病人愈來愈多時,我們該如何將醫療資源送到家中? 三十年前洪德仁就走出診間,不但用他的專業與熱誠守護社區民眾健康, 更成為一位居家醫療照護的先行者。

一輩的人對於「看病」或許都有一個共同的回憶,就是台灣早年的醫師都會不辭辛勞地騎著腳踏車或是乘坐三輪車,到病人家中出診,也就是所謂的「往診」,醫師與病人或其家人,都建立了極為溫馨的醫病關係,而隨著醫藥發達、社會結構改變,這樣有人情味的醫病關係已經消失。大約在三十年前,就已經致力於社區醫療照護的耳鼻喉科醫師洪德仁認為,除了醫者仁心之外,建立良善制度、團隊分工合作,才得以構築可長可久的健康福祉體系。

父母期待與老醫師關照 萌生奉獻原動力

年幼時因為家境清寒,所以我立定志向一定要找一份穩當而且可以賺錢的工作,來改善家計,這也是父母對我的期許。很多人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期待,會成為子女的壓力;但是對我來說,卻是一個動力,而且就此改變了我的人生。除此之外,還有一位對洪德仁影響深遠的人,就是當年阮內兒科診所(阮綜合醫院前身)的院長阮朝英。洪德仁小時候身體孱弱,不時會有胃出血的現象,必須到醫院看診,但是昂貴的醫療費用,是貧寒人家無法負擔的。阮老醫師看到我的母親面有難色,於是溫和地告訴她,先把孩子帶過來吧,健康比較重要。因為老醫師給予的溫暖,讓洪德仁有感於醫師不只是賺錢的行業,而是一份可以助人的工作。

一生劬勞的母親後來因病離世,母親生前交代:對於貧困的媽媽帶著孩子來看病,一定要給予特別的關懷與照顧。因為曾經身歷其境,洪德仁將父母的期待與阮老醫師的關照,當成一輩子的奉獻,因此讓洪德仁日後行醫的每一步,都更貼近病人的需求。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