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跨界古典與爵士 蓋希文的藍色狂想

首位融合古典與爵士的音樂家蓋希文,以一首鋼琴與管弦樂曲〈藍色狂想曲〉,

為美國音樂史樹立里程碑。他結合傳統歐洲音樂藝術、爵士樂、黑人音樂等類型音樂,

成為美國風格音樂,樂曲創作不時迸發驚奇。

他的知名作品〈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即將以音樂劇形式在台中歌劇院上演,

不失為體驗古典融合爵士佳作的好時機。

文/李明蒨

每個人聽音樂習慣不同,有的人說自己「只」聽流行樂、「都」聽爵士樂,或「只」愛古典樂。有沒有可能複選呢?複選的結果有沒有可能讓樂趣變多?在音樂創作領域上也是,如果創作風格是複選,結果會如何?以蓋希文為例,複選造就他無可取代的音樂地位,成為首位融合古典與爵士的音樂家。

遊蕩街頭的小男孩

聽蓋希文的音樂感覺很雅痞,搭一杯咖啡不太夠,配一支雪茄更到位。他的音樂中充滿享受生活的情調,因此聽眾很容易將蓋希文想成天生貴公子。事實上,他的父親工作不穩定,家境貧苦,父母忙於生計無暇顧及年幼的蓋希文,他翹課、逃學、衣衫不整,光著腳丫子遊蕩紐約街頭,是他的童年寫照。直到某次站在一家商店門口,蓋希文聽見安東.魯賓斯坦〈F調旋律〉,深受美妙旋律吸引,飄蕩不定的心在這一刻被收服,20年後,他以一首鋼琴與管弦樂曲〈藍色狂想曲〉,為美國音樂史樹立里程碑。

劃時代經典〈藍色狂想曲〉

1924年2月12日林肯誕辰日,準備舉辦一場爵士交響音樂會,主辦方宣稱這次音樂會要探討「什麼是美國音樂」,實驗爵士樂加上廣泛取材譜寫成的交響樂。從未寫過交響樂作品的蓋希文在音樂會前一個月受邀創作,時間急迫,但無疑是他展現長才的機會。他二話不說迅速投入創作,思索如何打破爵士樂單一演奏速度,以及只能使用舞蹈的節奏。在火車上,在都會裡隆隆車輪聲中,他的狂想曲構思逐漸成形,一座五光十色的民族熔爐出現在他眼前,18天的構思起草,實際作曲僅花費短短1星期,完成了給鋼琴與爵士樂團的狂想曲。起初命名為凸顯地域性而冠上「美國」,稱為〈美國狂想曲〉,直到他的哥哥發現蓋希文在曲子裡使用黑人音樂常見的「藍調和弦」,建議他改曲名為〈藍色狂想曲〉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