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醫藥新知】阿茲海默症藥物:希望或失望?

至今我們仍未能了解阿茲海默症的成因,因此目前阿茲海默症藥物並不是針對實際病因進行治療,

而是基於假說,對病人認知功能的改善其實是很有限的。正因如此,目前以非藥物的治療為優先。

縱使未來可能有新藥可用,這些策略對於維持健康仍是關鍵。

編譯/莊宇真(《藥˙你小心》部落格

隸屬法國醫療健康署(Haute Autorité de Santé,簡稱HAS,類似衛福部)的藥物經濟學委員會於2016年做出評估,認為治療阿茲海默症藥物的「風險—利益比例」,也就是帶給病人的預期利益(治療效果)與潛在風險相較之下,不足以納入現有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方案中,以2015年為例,阿茲海默症藥物讓法國健保支出將近9000萬歐元(相當於台幣31億5千萬左右)(註二、註三)。自2018年8月1日起,HAS不再以社會健康保險(sécurité sociale,類似健保)給付目前市面上4種阿茲海默症藥物(Donepezil、Memantine、Rivastigmine、galantamine)(註一)。

不過,HAS 2018年的這項決定,事實上是具有爭議的,抗議聲浪不僅僅只是來自病人家屬,也有來自專業醫師群體。例如來自法國漢斯大學附設醫院的教授Serge Bakchine與另外200位醫師聯名發表,呼籲政府維持健保給付,他們認為:「雖然這些藥物的效果很低,但至少還有效果。」法國HAS則認為,如今應將阿茲海默症的治療策略聚焦在「非藥物」的照護管理層面,例如語言治療、認知刺激等,以及增加對於家庭照顧者的支持(註一)。

面對法國政府的這項政策,英國的國民健保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則在提供家庭醫師(generalpractitioner,GP)給藥建議的平台上,特別提醒醫師,根據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NICE)現行對於失智症的照護指引,這些藥物治療仍舊是建議的治療方案之一;當與其他治療介入一起實施時,將有助於促進病人的生活品質與身體功能。因此,醫師目前仍應遵循NICE指引的建議,為病人擬訂合適的治療方案(註三)。

法國政府的這項政策,確實帶出了一項疑問:應該要對阿茲海默症藥物失望嗎?應該將藥物從治療策略中移除,完全以支持病人日常生活、協助家庭與照顧者層面切入嗎?

阿茲海默症簡介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是最常見的一種失智症(dementia),約占總失智症人口的60~70%。失智症是一種症狀,通常有慢性或進行性的認知功能惡化發展,且會達到比一般正常老化更嚴重的程度;失智症影響記憶、思考、定向感(orientation)、理解、計算、學習能力、語言、與判斷能力。相較之下,意識狀態則不受影響。認知功能受損的同時,常見伴隨情緒控制、社會行為或動機方面的障礙(註四)。

至於阿茲海默症為何會產生這些症狀?一般認為是因為某些蛋白質在大腦神經細胞周圍不正常堆積,進而導致大腦細胞的受損與死亡。目前有2種最具有嫌疑的異常結構為斑塊(plaques)與纏結(tangles)(註五)。

(一)斑塊:是由一種被稱為β-amyloid(Aβ)的蛋白碎片在神經細胞之間的空隙裡累積而成的。

(二)纏結:由另外一種被稱為tau(音同「濤」)的蛋白組成的交纏纖維結構,在細胞內部堆積。

根據解剖研究,一般正常人隨著年紀增長,大腦內也會出現一些斑塊和纏結,但在阿茲海默症病人的大腦中,則有更多這類結構的發現。此異常堆積具有可預測的發展模式,通常會從與記憶相關的區域開始,再逐漸擴散到其他區域,不過也有少數從視覺區或語言區域最先受影響的案例(註五)、(註六)。

不過,科學家至今無法確定斑塊與纏結在阿茲海默症裡扮演的角色。多數專家認為,這些結構很可能具有阻礙神經細胞傳導、干擾細胞生存等關鍵影響。而神經細胞的損壞及死亡,則是最終造成記憶力喪失、人格轉變、無法自理生活等失智症狀的原因(註五)。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2017年12月失智人口估計共271642人,占全國總人口1.15%;亦即在台灣,每100人中即有1人是失智症病人(註七)。若以阿茲海默症所占比例推算,全國可能有約16~19萬名阿茲海默症病人。由於此病症發展過程通常不會被察覺,等到臨床症狀出現時,大腦往往已受到明顯的結構上損傷(註八)。這也是阿茲海默症研發藥物主要的困難之一。

阿茲海默症的膽鹼性假說

大約從1970年代中期開始陸續有證據指出,在阿茲海默症病人大腦中觀察到膽鹼乙醯轉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的缺乏,這是一種負責合成重要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的酵素。後來也陸續發現,病人有膽鹼攝取、乙醯膽鹼分泌的減少,以及在梅納德氏基底核(nucleus basalis of Meynert)發現膽鹼性細胞體(cholinergic perikarya)的喪失等。種種證據證實阿茲海默症病人有突觸前膽鹼性缺乏的問題(註九)。

這些研究證據,加上乙醯膽鹼在人體學習與記憶功能扮演的重要角色,形成了「阿茲海默症的膽鹼性假說」。這個假說認為,上述在病人大腦皮質觀察到的與膽鹼性神經傳導相關功能的喪失,很可能與阿茲海默症病人認知功能惡化有顯著相關(註九)。這個假說也引領了接下來有關阿茲海默症相關藥物的開發,例如在目前已核准上市的4種藥物中,就有3種是基於此假說所設計的。

但畢竟關於阿茲海默症真實的成因,尚未被完全了解,也就是說,這類藥物並不是以治療阿茲海默症為目標,而是嘗試藉由藥物去影響病人大腦中特定神經傳導物質的含量,希望藉此改善與該神經傳導物質相關的大腦功能。

目前核准用於阿茲海默症的藥物,主要有以下2類(註十)、(註十一):

(一)膽鹼酯酶抑制劑(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ChEI):這類藥物透過增加病人大腦內乙醯膽鹼濃度的方式,希望藉以改善膽鹼性功能缺乏的狀況,用於治療輕至中度的阿茲海默症病人,Donepezil亦可使用於重度病人。屬於此類藥物成分包括:Donepezil、Rivastigmine、galantamine。主要副作用有:腹瀉、噁心、失去胃口、睡眠干擾等。對於有心臟問題的病人,則可能會產生心律過低或心跳停止的嚴重副作用。

(二)非競爭性N-methyl-D-aspartate接受體的阻斷劑(Non-competitive NMDA receptor blocker):這類藥物則是作用在大腦的另一條神經傳導路徑,為避免過量的麩胺酸累積導致大量鈣離子透過NMDA受體進到細胞中,造成神經細胞損壞,因此以藥物對NMDA受體產生拮抗作用(註十二),用於治療中重度至重度的阿茲海默症病人。屬於此類的藥物成分為Memantine。主要副作用有:便祕、暈眩與頭痛。由於Memantine主要由腎臟排泄,使用於中重度腎功能不全病人時,有可能較正常人的濃度更高,必須要注意。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這些藥物大多具有與其他藥物發生交互作用之風險,且皆有可能引起嚴重交互作用的藥物品項;惟國內相關藥物之仿單中,未必有提供足夠的資訊。例如降血壓藥乙型阻斷劑(β-blockers)、麻醉劑(手術時)、抗精神病藥物、抗膽鹼藥物等多種藥物,都有可能引發嚴重程度不等的藥物交互作用。

巨大的希望  微小的治療效果

上面提到的這4種藥物在核准上市時,為阿茲海默症領域帶來了巨大的希望。不過,也如同前面提到的,由於這些藥物並不是針對阿茲海默症的實際病因進行治療,而是基於假說,反映在實際臨床試驗上,對病人認知功能的改善其實是很有限的。例如,根據2006年一項統合分析研究(針對10項隨機、雙盲、安慰劑控制臨床試驗數據進行分析),與安慰劑相較之下,膽鹼酯酶抑制劑(ChEI)平均可使病人在70分級距的AD評估量表(ADAS-cog)有2.4分的改善。此外,對病人的日常生活與行為也可以觀察到益處。只不過,這些因為治療所帶來的效果,都是十分微小的。分析結果也指出,使用膽鹼酯酶抑制劑的病人組別,有較高機率提早退出試驗,且發生不良反應的機率較高;在使用膽鹼酯酶抑制劑組別中最常發生的副作用為噁心、嘔吐、與腹瀉(註十三)。

2006年的另一項統合分析研究(23個隨機、雙盲、安慰劑控制臨床試驗)針對Donepezil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指出,一日5毫克與一日10毫克的Donepezil組別,使用24週後,與安慰劑相較之下,在AD評估量表有平均2.1分與2.8分的改善。對於日常活動與行為的評估有觀察到益處,但對於生活品質部分的分數則沒有幫助。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10毫克的這組病人中,有較高的比例提前退出試驗,推測可能是對於藥物治療效果期待過高所導致。同樣以10毫克這組與安慰劑組相比較,與治療有顯著相關的不良反應有:噁心、嘔吐、腹瀉、肌肉痙攣、暈眩、疲勞、與厭食症(註十四)。

2015年一項針對Rivastigmine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統合分析研究(7個隨機、雙盲、安慰劑控制臨床試驗),研究結果指出,在以一日6~12毫克口服藥物或是一日9.5毫克穿皮貼片治療26週後,與安慰劑相較之下,在AD評估量表有平均1.7分的改善,在滿分30的簡短智能測驗(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有平均0.74分的改善,在日常生活活動(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則有平均0.20分的改善。相較之下,使用Rivastigmine的病人較容易提早退出試驗,或是產生不良反應(註十五)。

在Memantine也有類似的情形,2006年一項針對Memantine的統合分析研究(12個隨機、雙盲、安慰劑控制臨床試驗,且皆有平行設計),研究結果指出,對於中至重度阿茲海默症病人,3個為期6個月的研究中,有2個研究呈現藥物治療的益處,在滿分為100分的嚴重失能綜合測試(Severe Impairment Battery, SIB)有平均2.97分的進步,在滿分54分的阿茲海默症合作研究日常生活活動(ADCS-ADL)有平均1.27分的進步,在評量行為的神經精神病徵量表(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 NPI)有2.76分的改善(滿分144分)(註十六)。

我該怎麼做?

除了直接到醫院諮詢相關資訊之外,網路上也已經有方便取得且正確客觀的資訊可以提供民眾參考。2017年更新3版的《失智症診療手冊》,是由我國衛福部醫事司指導,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執行,且由台灣臨床失智症協會、社團法人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共同執行製作的指引(註十七)。

內容完整涵蓋:失智症的認識、診斷、病人評估、治療、照護與預防,並附錄有常見專有名詞中英對照、常用的評估工具量表(MMSE、CDR、巴氏量表、IADL)、健保藥品給付規定、《病人自主權利法》,皆為十分實用的工具(註十七)。內容以中文為主,白話易懂,翻譯內容亦易於理解。一般民眾可從中找到所需的資訊。

關於失智症的治療,手冊提供總括式的指引,摘要其中3點如下(註十七):

一、至目前為止,並無任何藥物或治療方法可以阻止或逆轉退化性失智症的病程。

(一)目前核准的阿茲海默症藥物治療不能完全治癒疾病,應請醫師提供充分的資訊(聽不懂就再追問,不要害怕),再做是否服藥的決定,避免因抱持過高的期望而受到傷害。

(二)切勿輕信坊間有關「可治癒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等誇大不實的廣告,因為醫學上目前尚未有此種療法的研發;縱使有新型態的治療方法,也都還在臨床試驗階段。臨床試驗招募受試者必須遵守法律規範,不會在路邊或透過網路廣告等方式招攬。

二、修正生活習慣,養成健康行為,非藥物的介入或治療是當今防治失智症的重要對策。有時民眾會有「有吃藥才表示有在治療」的誤解,但在失智症治療與預防的部分,「非藥物介入或治療」所占的比重事實上是遠高於藥物治療的;縱使未來可能開發出新的藥物,這些策略對於健康的維持,仍具有關鍵的影響。

三、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的治療仍以非藥物的治療為優先,需使用藥物時由低劑量、單純的藥物開始,並隨時檢討藥物使用的必要性。這點對於失智症病人的生活品質有很關鍵的影響,不過卻是時常會被忽略的部分,這與照顧者的負擔通常也有關係,可想而知,當照顧者被壓得喘不過氣時,往往會希望醫師給予病人能立即見效的藥物。不過,指引裡也特別提醒,失智症病人的精神行為症狀通常與身體、心理與社會環境模式(bio-psycho-socialmodel)多面向息息相關。除了疾病本身之外,老年病人身體機能的脆弱與易感性也應一併考量。因此,指引特別提醒「切勿完全單以藥物治療」精神行為症狀。

而在阿茲海默症的藥物治療方面,另外提供以下幾點指引(註十七):

一、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如:Donepezil、Rivastigmine、galantamine)與NMDA受體拮抗劑(如:Memantine)的主要治療效果在於減緩退化病程,建議治療前應與病人與家屬適當說明。

二、輕至中度的阿茲海默症病人建議給予乙醯膽鹼酶抑制劑治療;中至重度的阿茲海默症病人建議給予NMDA受體拮抗劑治療;而重度病人也可使用Donepezil治療。

三、其他藥物如維他命E、銀杏萃取物、諾必佳(Piracetam)、Ergoloid血循促進劑目前尚無足夠臨床證據支持其顯著療效。

四、建議停止藥物治療時機:

(一)病人對藥物順從性不佳(不願意吃藥)。

(二)病人在使用藥物後,智能、精神行為或生活功能減退速度反而較治療前更快。

(三)病人對藥物產生無法忍受之副作用。

(四)疾病末期。

指引中並有對現行藥物有清楚簡明的說明,包括藥物成分、劑型、建議劑量、副作用、以及注意事項。

在非藥物治療的部分,整理指引裡的部分重點如下:(註十七)

(一)修正生活習慣、養成健康行為是遠離失智的王道。

(二)短期內終結失智症的藥物問世還不甚樂觀;非藥物的介入或治療已經成為當今防治失智症的重要對策。

(三)目前常使用的非藥物介入治療有懷舊治療(reminiscence therapy)、從事認知活動、參與音樂團體、投入藝術創作、參與運動團體、現實定向感治療(reality orientation therapy, ROT)等。

結語

身為在環節裡最辛苦的照顧者,當面臨「親愛的他(她)可能失智了」這樣的艱難處境時,切勿選擇一個人悶不吭聲地「帶回家自己顧」。最主要的原因是,阿茲海默症或其他類型的失智症與一般正常的老化是不同的,當照顧者感到心力交瘁,怎樣都顧不好時,病人很可能也同樣在受苦,雙方其實都需要專業協助介入。

雖然阿茲海默症目前仍然屬於醫學上無法完全理解的疾病;然而,許多疾病在過去醫學發展歷程中,也都曾經歷類似的階段。面對這樣的景況,最重要的是:

(一)正確了解疾病相關資訊:包括通常會有哪些症狀(哪些症狀可能不是)、檢查方式與診斷的準確性、病人的病情程度(使用哪些測量工具與評分)、建議的治療方法及須知、是否有針對病人提供的相關資源(社福、法律)與提供給照顧者的相關資源(喘息服務、居家服務、訓練課程)等。

(二)以正面態度面對疾病:阿茲海默症與正常老化是不同的,接受正確診斷與治療,有助於穩定病情,於各方面協助改善病人的不適,也能幫助照顧者進行更有效率的照護。阿茲海默症屬於有緩慢病程發展的疾病,雖然目前還沒有可以治癒的方法,但已有許多其他可延緩病程發展的方案可搭配使用;在正確認識疾病與提供妥善照護下,病人通常能維持在一個穩定與身體機能良好的狀態。

如同失智症診療手冊裡引用國際老年精神醫學會對基層醫師的建議,臨床上不論採取非藥物或藥物治療,都要極力以「增進失智症病人獨立功能與生活品質」及「減輕照護者負荷、增進其因應技巧與照護能力」為治療的終極目標。

其實這不僅是讓醫師參考,身為一般民眾、病人及病人的親愛家人,這2個目標同樣有助於我們思考:「什麼是對病人重要的?」,以及「什麼是對我(照顧者)來說重要的?」引導我們在各道艱難的關卡前,做出最符合自身價值的決定。

參考資料:

註一:Thibert C (2018/8/1). Les médicaments anti-Alzheimer ne sont plus remboursés depuis ce mercredi.

註二:Par Challenges.fr le (2018/5/28). Le déremboursement des médicaments anti-Alzheimer bientôt acté.

註三:Prescribing Advice for GPs (2018/8/9). Alzheimer’s disease treatments delisted in France.

註四:WHO (2017/12/12). Demen¬tia.

註五: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 (n.d.). What Is Alzheimer’s?.

註六:UK NHS (n.d.). Treatment – Alzheimer’s disease.

註七:台灣失智症協會(n.d.)。認識失智症。

註八:US FDA (2018/2/15). State¬ment from FDA Commissioner Scott Gottlieb, M.D. on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treatments for neurological conditions; part of broader effort on modernizing FDA’s new drug review programs.

註九:Francis PT, et al. (1999). The cholinergic hypoth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a review of progress,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66(2):137-147.

註十:Mayo Clinic (n.d.). Al¬zheimer’s disease.

註十一:衛福部臺中醫院藥劑科(2018/10/4)。中重度阿茲海默症之藥物治療。

註十二:藥你小心(2011/7/16)。淺談:阿茲海默症的藥物發展。

註十三:Birks JS (2006).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1):CD005593.

註十四:Birks J, Harvey RJ (2006). Donepezil for dementia due to Alzheim¬er’s disease.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1):CD001190.

註十五:Birks JS, Grimley Evans J (2015). Rivastigmine for Alzheimer’s disease.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4):CD001191.

註十六:McShane R, Areosa Sastre A, Minakaran N (2006). Memantine for dementia.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CD003154.

註十七:《失智症診療手冊》(2017年2月3版)。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