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神經外科醫師的另一雙眼睛:新型機器人輔助顯微鏡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最新的資料顯示,民國104年神經外科手術人次共計達123,669人次,平均下來,全台每小時有超過14台神經外科手術進行,且人數逐年攀升。神經外科手術本身複雜度高,手術過程宛如「炸彈拆解」,需要靠著神經外科醫師穩定精準的技術,讓每一個手術步驟皆可以準確無誤地進行。

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賴達明指出:「神經外科手術的進行上,有三大關鍵手術工具,包含了顯微鏡、手術器械及電燒刀,其中,要先能夠清楚且精準地看到手術部位,才能進一步的執行手術,因此,顯微鏡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也是神經外科醫師的另一雙眼睛!」

以目前的世界趨勢來看,對於顯微鏡的視覺品質要求逐步提升。賴達明舉例說明:「新型機器人輔助顯微鏡,採用3D立體影像、4K畫質的外視鏡技術,成像規格高,媲美國際知名導演李安最近所執導的4K電影品質!」

賴達明說,在執行神經外科脊椎手術的過程中,醫師為了找到最合適的角度來執刀,常常需要調整姿勢,或是需要長時間維持在同一姿勢,長久下來,對醫師身體負擔不小。若將新一代外視鏡技術導入手術顯微鏡中,就比較能減輕醫師的負擔。

新型機器人輔助顯微鏡設備包含了光學目鏡及高解析術為螢幕,醫師能依照需求切換或是一起使用,有更高的使用彈性。同時,支架穩定度的提升、搭配減震功能,也減少執刀醫師在視覺上可能因儀器晃動而造成的不適,舒緩手術過程累積的眼部疲勞。

台灣的醫療技術早已在國際上倍受肯定,而先進醫療設備的引進,對於目前的醫療環境可說是錦上添花,期待未來透過新型機器人輔助顯微鏡的輔助,醫師能以更自在的方式執行手術,相信手術精準度與穩定度皆獲得提升,創造醫病共好的局面。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