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農村子弟返鄉創農村發展新生機

農村人口外移、老化問題日趨嚴重,長此以往,我們將面臨的不僅是農村老人照護問題,

還有土地荒廢、糧食不足等議題。

但值得欣喜的是,有愈來愈多優秀的農村子弟願意返鄉承接,利用他們所學知識,

與父執輩的農耕經驗結合,希望在食安問題日益嚴重下,提供消費者更安全的食材。

文.攝影/賴麗秋

在我們熟悉的成語、俗諺中,不難發現「吃」這件事的重要性,例如「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等,且在開門七件事中,除了「柴」以外,其餘六件都與「食」有直接關係,「柴」更是將其他六件事實現的重要因素。

看天吃飯風險高 農村人口老化問題嚴重

既然「吃」這麼重要,那負責生產的人,理論上更應該被看重;但事實卻是相反,許多擔負食材生產的人,往往是辛苦、被剝削的族群。除了要看天吃飯、承擔巨大的天候風險外,層層的中間商剝削,往往讓多數生產者辛苦一整年,卻無法獲得等值的回報。

上述情況正是當今年長一輩從事農漁牧業的人,長年的寫照,上一輩深知務農的辛苦,寧可夫妻倆再努力一點,也要栽培子女,讓他們有機會脫離看天吃飯的日子,因此當子女提出想回鄉務農時,他們往往不贊成。

知識與科技加持 農村子弟返鄉創新契機

只是隨著年歲增長,體力漸漸不堪負荷,心中雖是期待子女可以回鄉團聚,但又有另一個聲音,不希望子女走上與祖輩一樣辛苦務農的老路;於是兩個聲音不停在心中拔河。

農委會主任委員曹啟鴻即曾表示,台灣農業必須扭轉過去消極補貼的舊思維,建立強本革新的新農業,為此,農委會積極扶植農村企業,以促其獲利,成為農村的領頭羊,帶動在地農村社區自主的永續發展。

透過新科技、新思維的導入,新一代青農不僅只是單純的農事生產,更可以將所學應用在行銷,創立自有品牌,甚至更進一步帶動家鄉農產的銷售,為農村帶來生機與商機。

年輕一代透過網路開發電子商務,利用社群網站為產品宣傳,直接面對消費者。在網路時代,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只要產品的品質夠好,藉由網路行銷的力量,可以讓返鄉務農三年的青農,年銷售破百萬,甚至千萬,可是一點也不輸給科技新貴的農業新貴。

本期《熟年誌》要報導幾位回鄉承繼家業的現代農夫,除了面臨父母的老化,還有對土地與食物的使命感。且看他們如何利用所學,並將之應用在生產與行銷上,勇敢、認真地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