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小心食物敏感惹的禍!

有別於急性過敏反應,食物敏感反應通常在好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後才發生。

食物敏感反應可能產生各種症狀,如果身體常出現一些小病痛,

建議可找找看是否有過敏的食物,再尋求醫師或專業人士的飲食建議,

也許久而久之,惱人的症狀能夠漸漸消失。

文字整理/謝郁琪 資料來源/《腸漏,發炎的關鍵》(時報文化)

 

有位30多歲的女老師長期為疲勞所苦,三不五時容易感冒、口腔潰瘍、身體痠痛。為此,她特別注重自己的飲食,每天用各類「抗氧化」五彩蔬果打成「精力湯」,想搶救自己的健康。

沒想到,她的疲勞並沒有因此而改善,她也為此困擾不已。醫師建議她做食物敏感IgG檢測,發現她對30多種蔬菜、水果、豆類、堅果類都出現敏感反應,其中好幾樣正是精力湯的食材!這些公認有益健康、可補充精力的食物,因為不適合她,反而造成她的身體慢性發炎,一點一滴耗損她的精力。

有別於來得又急又快的急性過敏反應,「食物敏感反應」往往在接觸到該食物之後好幾個小時,甚至2、3天之後才發生,相關症狀不是立即性的,也不見得很嚴重,但仍然是有感的、反覆的、惱人的,影響生活品質。

這類症狀從頭到腳都有可能,舉凡慢性頭痛(如偏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睡眠障礙、慢性溼疹、慢性蕁麻疹、痘痘、乾癬、鼻炎、慢性疲勞、消化不良、腹痛/腹瀉/腹脹(如腸躁症)、體重難減、腦袋鈍鈍、關節痠痛等各種症狀,都可能跟「食物敏感反應」有關。

有些患者做了常見的急性過敏原檢測(IgE test),想找出可能引發症狀的食物,卻不一定找得到兇手,因為「食物敏感反應」屬於非IgE的免疫反應,跟IgE引起的急性過敏反應不一樣,做IgE的檢測自然找不到原因。苦於「食物敏感反應」的人因此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往往是症狀一來就吃藥壓制,好讓自己舒服一點,跟症狀和平共處。

但更重要的是,為了不讓症狀持續,甚至繼續惡化,建議先試著找出自己的敏感性食物,再進一步透過飲食調整來改善健康。除了抽血做「食物敏感IgG檢測」,想找出敏感性食物還有一個方法:徹底執行「飲食日記」(food diary)。

目前的「食物敏感IgG檢測」囊括數十種至上百種常見的食物品項,已經可以提供我們許多資訊。但食物種類千百種,目前無法每種食物都一一檢測,我們吃的食物很可能現在是無法被檢測的,這時若能透過飲食日記,把自己每天吃的食物記錄下來,吃的、喝的、身體發生的任何症狀全都照實記錄。3週以後,試著從飲食日記裡找出食物與症狀之間的關聯,或許就會發現蛛絲馬跡,找到引發症狀的食物來源。現在幾乎人人都有智慧型手機,隨身攜帶,隨時可以將自己吃的食物、發生的症狀,隨手記錄下來,相當方便。

由於人的免疫反應與腸道健康會受到外在環境、飲食、生活形態的影響,因此,當我們經過3到6個月的飲食調整,除了自行觀察症狀的變化,也可以再次追蹤檢測,看看自己對食物的敏感反應是否有所改善,也讓自己知道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常見的食物敏感排行榜包括小麥、奶、蛋、黃豆、堅果、花生、海鮮等,它們常常是我們日常飲食裡的食材原料,因此對於有慢性症狀卻老是找不到原因的人來說,得特別注意是不是在不知不覺中吃進了許多敏感性食物。

排除—輪替飲食法 改善過敏症狀

許多人做了檢測,發現敏感性食物多達十幾種,甚至數十種,而且都是一般常見的食材。在這種情況下,飲食該如何做調整呢?

鴻馨診所院長吳佳鴻建議,中度和重度敏感的食物能避盡量避,輕度的則輪著吃,而且只吃少量。可以的話,最好事先跟醫師或專業人員討論,針對自己的狀況,找出一個做得到又能持續執行的飲食方式,盡量避開敏感性食物,同時兼顧營養均衡。

研究發現,針對患有腸躁症的患者,在做了「食物敏感IgG檢測」後,給予3個月的排除性飲食治療,可以明顯改善腸躁症症狀、提高生活品質。但要是再次食用這些敏感性食物,症狀就再度復發。患有慢性偏頭痛的患者,同樣透過「食物敏感IgG檢測」並進行排除性飲食治療,一樣得到顯著的改善。由此可見,只吃天然食物並不夠,還必須吃對食物!

研究也指出,偏頭痛與腸道疾病,如腸躁症、乳糜瀉、發炎性腸道疾病、腸胃蠕動異常、腹痛等密切相關,有偏頭痛的人也比較容易有腸胃的症狀,而這些疾病的共通之處就是腸道的通透性增加,也就是腸漏。不僅如此,許多研究也都發現,腦部疾病與腸漏有密切關聯,包括憂鬱、自閉症、壓力等,由此可知「腸腦軸線」的重要性,以及腸道在全身健康裡扮演的關鍵角色。

最重要的是,別忘了同時修復腸道健康以及可能存在的腸漏問題。當腸胃道的消化吸收出問題,原本該被分解成小分子的食物沒有被完全消化,而腸漏又讓不該進到體內的物質漏進體內,就容易產生多種食物的敏感反應;又或者是腸道菌叢生態失衡,使得病菌或其產生的有害物質(如脂多醣)漏進體內,啟動了免疫與發炎反應。

換言之,在進行「移除」(remove)步驟,避免敏感性食物的同時,還要同步進行「取代」(replace)、「重植」(re-inoculate)及「修復」(repair)等步驟,給予腸道需要的營養、益生菌,同時調整自己的飲食方式,多管齊下,讓身體慢慢調節體內的發炎狀態。等到我們的身體逐漸修復之後,可以再一樣一樣地嘗試吃看看這些曾有敏感反應的食物,同時注意觀察身體是否再次出現任何不適的症狀。若在此時發現,曾有敏感反應的食物不再產生敏感反應,就可以安心地食用。

所謂的「排除—輪替的飲食法」(elimination-rotation diet),就是這樣透過先排除,再重新輪替嘗試各種食物的飲食方式。運用這樣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許多因食物而引起的身體慢性症狀。

對於有敏感性的食物,透過修復腸道健康,我們可以開始嘗試食用;但相對地,本來不會敏感的食物,也可能因為我們破壞了腸道健康,導致它啟動了我們的免疫反應,造成敏感。一切的結果,主要取決於我們自身與周遭環境的互動,說穿了,就是我們的生活形態。

總之,我們應該盡量吃有營養價值的天然原型食物,少糖、少精製、少加工速食,吃好油,多蔬食,並在挑選食物的同時,注意避開自己會過敏或者有敏感反應的食物,同時維護腸道健康,免得好不容易準備的食材,反而造成自己的體內慢性發炎,引發各式各樣惱人的症狀,那就事倍功半了。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