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粧佛藝術煥發原色新生命

自古以來,粧佛工藝以工養藝,除了維繫先民的信仰核心,也呈現出流傳數百年的精緻美感。

隨著時代的進步,尤其在大陸低價傾銷的衝擊下,

台灣傳統的粧佛藝術該如何以紮實的傳統底蘊為根基,

並融合新時代的美學素養,為傳統工藝殺出一條血路呢?

陳珮珊  攝影/劉威震

話說「佛要金裝」簡單的一句話,顯示了人對神境界的尊崇與追求,無論中外,源自對天界神明的想像,誕生出眾多雅俗共賞的藝術,人類的文明也隨之日漸茁壯。早年從閩南傳入台灣的「粧佛」工藝,正是融合常民的信仰而逐步發展開來的,「粧佛的藝術之美,往往讓人只看一眼就會被震懾。」粧佛藝師柯錦中如是說。

從「刻」到「粧」 每個環節不馬虎

粧佛源自於魏晉南北朝,後來由福建傳入台灣,主分為泉州派及福州派。「泉州派」將神像與座椅分開雕刻再做組合,整體圓潤,擅長以漆線盤繞表達服飾紋路,突顯立體感。「福州派」採整塊木材雕刻,使用脫胎製法,比例修長,以粉線表達衣服紋路。目前兩派技法在台灣都已成為需要保存與傳承的工藝,而柯錦中所承繼的則是泉州派技法。

柯錦中表示,傳統粧佛的技術並不是只做修飾,是從刻佛就開始了,以他所做的佛像來說,步驟包括了選木材、打粗胚、修光、開臉、磨砂打底、漆線雕及彩繪安金等程序,甚至要做開光、入神、點眼及安座。由於時代演進,時下的一般匠師大多只做前半段刻佛或後半段粧佛,因此對整體作品的掌握有限。柯錦中說,「刻佛」包括打粗胚、修光、開臉等,一般歸在木工藝。而從磨砂到安金則稱「粧佛」,是主要被認定為傳統技藝中「粧佛工藝」的部分,不過,整個系統還是統稱為「粧佛」。他認為若講究佛像的精氣神,只做局部還是有所欠缺,因此,一尊佛像從選擇木材開始,到整個開光完成,他都會親力親為。

「欣賞一尊佛神像時,通常我們會先看臉,看其莊嚴度、五官及精氣神的飽滿度。」藝師柯錦中邊指著佛像的細部,邊為我們解說:「再來再看整體結構,看肢體動作、比例是否恰當,然後會再觀察細部如漆線雕、彩繪安金的細緻度如何。」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