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喜樹阿嬤剪布車布、賣魚賣菜 活出老年新價值

文‧攝影/林曉盈 照片提供/喜事集

市集人群大排長龍 只為2條魚

2016年某個假日午後,臺南市喜樹地區340巷裡人聲鼎沸,儘管「喜事集」去年10月才開張,不過名聲早已傳開,此刻熱鬧登場的有賣著傳承3代、依舊用手工磨製的碗粿,也有賣現摘現煮的絲瓜粥、竹製家具和童玩,每個攤位販售的物品雖不盡相同,但顧守攤位的,有一半是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嬤,而且全都是在地人。

其中有一攤很特別,攤位上放了成堆的高麗菜,還有一條條高高掛起、看來鮮嫩肥美的魚,不過趨近一看才知,這根本不是真正的鮮蔬肥魚,而是做工幾乎足以假亂真的鹹魚筆袋、高麗菜包,而這些包包,就是出自於攤位上這些阿姨、阿嬤,她們都是「喜事集黃槿花文創」成員。

「那天甚至還有從澎湖來的,8點多就來排了,我們市集(下午)1點才開賣。」說話的是58歲的王路得,是「喜事集黃槿花文創」中較年輕的一員,她回憶:「賣的時候看到那麼多人喜愛,大排長龍,我們也不好意思啊!」除了同理站在炙熱的太陽下烤曬,沒幾個人受得了,還怕遠道而來的人買不到,「所以我們就限量,我老公就說:『賣到那搖擺(囂張)!要排隊,還限2條!』」

事實上這原是臺南市南區區公所的社區營造案,因為公所希望最後以市集的方式呈現,因而成立了「喜事集」,而大受歡迎的「喜事集黃槿花文創」就是成員之一,至於為什麼要叫黃槿花?「這裡的海邊地區以前家家戶戶都會種這個(黃槿樹),第一是以前家裡養牛,要用來綁牛;第二是開花的時候,當地人會把花拿來炸一炸變成小孩的零食,如果有喜事的話,樹葉可以拿來當紅龜粿下面的襯葉。當地人不叫它黃槿樹,而是叫它喜樹,因為只有喜事的時候才會用,久而久之大家就叫『喜樹仔』。」承辦區公所社區營造案的施育宗說明;也因為這裡以前是農、漁、牧經濟混合的村落,設計團隊依照阿嬤們的生活經驗,將菜市場中常見的蔬菜、魚類元素取出,再幫她們克服技術上的問題,最後把她們最擅長的縫紉交回她們手中。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