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眷村酒釀的好風味 龔詠涵立志傳承

文/楊鎮宇‧攝影/汪正翔照片‧食譜提供/商周出版《酒娘心:從眷村幸福酒釀開始

賣酒釀的老伯推著腳踏車,充滿鄉音地沿街喊著:「甜~酒~,甜~酒~」老老少少紛紛拿著自家鍋碗,走出家門,圍在酒釀老伯旁。腳踏車後座兩側各掛著一個大箱子,裡頭裝著酒釀,老伯一一將酒釀倒進客人的碗裡頭,頓時酒香四溢,一個小女孩接下老伯手中的碗,滿懷期待又萬分謹慎地一步步端回家。

好一陣子沒看到酒釀老伯的蹤影,小女孩好奇為什麼老伯不來賣了,漸漸地,她習慣了沒有酒釀的日子,但是酒釀卻成了她難以忘懷的童年滋味。這個小女孩名叫龔詠涵,她長大後不但做酒釀,還寫了本酒釀專書《酒娘心:從眷村幸福酒釀開始》,記錄酒釀的文化、作法與吃法。

做出家鄉味的甜酒釀 成了父親晚年最大動力

酒釀的香氣,是許多眷村子弟難忘的滋味。眷村第二代的龔詠涵,兒時常吃酒釀,不過一直到她父親返鄉探親後決定以酒釀創業,她才領略到製作酒釀的甘苦。

龔詠涵的父親出生在湖北省潛江縣,一九四九年隨著政府撤退來臺。她父親每當懷念故鄉時,便做出一道道家鄉菜,但是唯獨酒釀做不出來,而她母親是臺中大甲的本省人,從不知道酒釀是何物,當然也不了解酒釀的製法。

龔詠涵的父親初次做酒釀時,在洗米、蒸米、拌麴後,將裝米飯的鍋子還用棉被蓋起來保溫,但最後卻失敗了。龔詠涵回憶說:「當時母親只看到一鍋發霉的飯,還有一臉失落的父親。」當時並不知道漏掉了哪個環節,等到有機會請教其他老鄉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做酒釀時漏了「攤涼沖水」這項步驟,米飯沒有撥散,麴菌醱酵不易,因而做不出道地的酒釀風味。直到兩岸開放探親後,父親回到湖北老家,對岸親戚端上酒釀蛋,還分享酒釀的做法,讓父親回到臺灣後做酒釀的技術更提升。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