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正確飲食多運動 遠離肌少症有方法

台灣60歲以上肌少症盛行率,已達13.2%。

肌少症不僅影響行動能力,還容易導致長者跌倒,

想要預防肌少症,必須要建立正確飲食習慣並積極運動,

才有能力到處趴趴走,享受美好的晚年。

文/陳珮珊

小腿愈來愈瘦弱,有如白鷺鷥的鳥仔腳;用手扭瓶蓋卻扭不開,成了奶油手;站不穩,走得慢又跑不動……雖然這些情況容易被認為只是上了年紀後的普遍現象,但也有可能是肌少症的徵兆,長者們不可不慎。

影響生活與健康的肌少症

肌少症的成因有很多。一般來說,隨著年紀增長,肌肉量本來就會跟著流失,40歲後肌肉量每10年減少8%,70歲後流失速度更快,每10年減少15%。年紀漸增也會讓運動神經元減少,導致肌肉量跟肌肉力量慢慢減低;荷爾蒙濃度也隨年齡增長而改變,使得生長激素、雄性激素、雌性激素,甚至連胰島素也都跟著減少,而胰島素阻抗性則會增加。不僅如此,活動量減少或臥床,也會造成肌肉量流失。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肌少症。此外,體脂肪量的增加會分泌發炎物質,讓肌肉不易合成;而蛋白質及熱量攝取不足,同樣會使肌肉合成不易。

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林致堅表示,評估肌少症主要會從3方向看,包括肌肉量的流失、肌肉力量的減少及生理表現下降。有肌肉量流失的現象,且有肌肉力量減少或生理表現下降的狀況,即符合肌少症的定義。「嚴重肌少症」就是3個項目都嚴重下滑;而3項中符合1項則稱為「肌少症前期」;就診時醫師會透過儀器測量各項指數,而「生理表現的下降」其實有多種測量方式,一般則較常以「行走速度」檢測,男性每秒行走小於0.7公尺,女性每秒少於0.6公尺,就算是行走速度較慢。

肌少症容易導致較差的下肢功能,產生步態不穩情況。而肌少症所流失的主要是第二型肌肉纖維,在人體中負責爆發力。人快跌倒時身體所產生緊急煞車力量,就是第二型肌肉纖維所給予的緩衝。因此第二型肌肉纖維減少時,自然就變得比較容易跌倒,增加骨折及失能風險,也易造成後續併發症。

此外,肌少症也會增加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風險。林致堅解釋:「罹患肌少症肌肉本會流失,飲食如果吃不正確又不愛動,整體代謝率會變慢,也易變胖並增加脂肪量,以及會使病症更惡化,且肌肉蛋白更不容易生成,進而造成胰島素阻抗性,也增加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風險。另外,肌少症由於缺乏蛋白質及肌肉量,免疫功能也會下降,臥床易生褥瘡,也不易痊癒。」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