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從竹蜻蜓到超人——經典玩具兒時情

還記得古早時候自己削竹片做成的竹蜻蜓嗎?

對身穿美式橄欖球服裝的大同寶寶還有印象嗎?

不論哪個年代,玩具都是孩子們的最愛;阿公親手做的、爸爸買的、

或是隨家電用品附贈的,對當時的孩子來說都是寶,

因為它是最好的玩伴、最忠實的朋友,也是不可磨滅的童年記憶。

文/晏子萍 攝影/賴麗秋

在爺爺奶奶們的時代,正值戰後到國民政府遷台時期,當時雖然物質生活匱乏,沒有電動玩具,更別說電腦或手機了,但是童年生活卻過得快樂無窮。過往的清苦克難,卻是現在的美麗回憶,如今總能記起那些年的那些事,簡單的遊戲、樸拙的童玩,曾伴著老一輩們走過悠悠童年時光。

1940年代後期到50年代,國民政府遷台,經濟雖然漸漸復甦,但是一般人的生活仍然是捉襟見肘。在衣單食薄的狀況下,做父母的根本沒有閒錢幫孩子買玩具,所以那個時期最「流行」的就是自己做玩具;利用隨手可得的材料,削削整整,或是簡單縫縫補補,竹蜻蜓、毽子、沙包。簡單的童年,卻是一輩子也忘不掉的童趣。

戰後遷台 手作玩具最普遍

「竹蜻蜓」,顧名思義就是將竹片削薄後,做成類似蜻蜓狀的玩具,兩手合掌一搓,就會順勢往上飛,小朋友們往往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比賽誰的竹蜻蜓能夠飛得最高。踢毽子可不是什麼民俗玩意兒,因為用媽媽車縫後剩下的碎布包個銅板、再綁上一支雞毛就成了,所以許多長輩當年可是踢毽子高手呢!

當然打陀螺、丟沙包也是當時孩童極為普遍的遊戲,農閒後的曬穀場,成了大家比賽打陀螺的競技場。女孩玩的則是婆婆媽媽們用剩餘的布邊包裹稻穀,縫製成的小沙包,不但輕巧可愛,更是鄰里厝邊媽媽們互相較勁手藝的好材料。光陰似水、流年已沒,那是一個多麼純真質樸的年代啊!

工業取代農業 大同寶寶到我家

1960年代開始,台灣的民生狀況有了顯著的改善,由於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物質生活的改善,當時的玩具也趨向多樣性。雖然以今日的眼光來看,仍會覺得不夠酷炫,也不夠科技,但是回想起來,真是趣味無窮。

在那個年代,男孩子最常玩的就是彈珠與彈弓,彈珠不但可以玩、可以收藏、還可以互相比賽,其競爭的激烈簡直媲美日後的撞球。對於孩子們來說,誰的彈珠收藏得最多,往往就會引來同伴們羨慕的眼光。彈弓看起來頗具殺傷力,不過小男生往往用來射小石子或彈珠,比賽誰射得比較遠,或是用來射擊空罐頭,看誰射得比較準。另外,尪仔標、尪仔仙、以及較高檔的鐵皮玩具槍,個個都是男生的最愛。至於最受小女生歡迎的則是可以換裝的紙娃娃,雖然是平面的,但是造型服裝多變,頗具趣味,亦是小女生互相較勁的珍藏品。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