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農民是咱的食安守門人 CSA讓消費者更接近土地

臺灣進入工業化社會後,我們的餐桌雖然有愈來愈多食物,身心卻離土地愈來愈遠;近年有一群人,正努力把人、農民、土地的關係拉回來,讓農產品不僅只於商品,而是為健康把關的第一道防護網。

文/楊鎮宇‧照片提供/果力文化《巷仔口的農藝復興

在愛文芒果的知名產地屏東枋山,投身環保運動的高中老師洪輝祥四處走訪果農,提醒農民使用除草劑對環境的危害。他已勸說兩年,毫無進展,每個與他接觸過的農民仍維持慣行農法。他不放棄,到了第三年,第一次有了回應,一個帶斗笠、穿防曬衣的果農阿嬤反問他:「少年仔,不然你是要買多少?」

洪輝祥答不上來,但是果農阿嬤的問題一直在他心裡醱酵。那年是二○○五年,他還在當高中老師。他認為「在工業化農業的生產模式下,必須倚靠大量生產出標準規格的農產品獲得利潤,農民想盡辦法生產出更多農產也是人之常情。」農民若要投身友善環境的農業,需面對產量下降、賣相不佳、銷售去處等情況,這些壓力往往由農民獨自承擔,後來他決定辭去十六年的教職,全心投入守護土地的行列,號召消費者以實際行動支持友善環境的小農。

社區協力農業 建立在地食物夥伴關係

從事友善環境的農法如何維持生計,是農民的難題,那麼何處尋覓安全、健康的食物,則成了消費者的困境。這幾年臺灣食安事件頻傳,糧商以劣質米混充優質米,校園午餐含有瘦肉精、農藥殘留超標,飲料違法添加有毒塑化劑,標榜天然的麵包被揭發含有人工香精,食用 油成了黑心油,每隔一段時間就爆發的食安風波不斷挑戰消費者容忍的底線。

洪輝祥現在不當老師了,他投身環境運動,擔任屏東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並且從環境延伸到農業,為採用友善環境農法的農夫建立銷售平臺「綠農的家」,也創立友善環境農耕的「彩虹農場」,去年向臺糖租地,成立一家使用在地、無毒食材的「彩虹餐廳」。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