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游麗裡:讓長輩有能力 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價值觀差異往往是兩代爭執的源頭,老五老基金會執行長游麗裡則認為關鍵在於是否懂得尊重彼此生活方式,屆齡退休的長輩可透過參與志工服務的學習過程,在家庭重心之外,建立起另一個多采多姿的人際社交網絡。

文/紀瑀瑄‧攝影/蔡世豪

活躍的老後生活 退休前就規劃

一般民眾對於家有失能長輩,往往會從「照護者」的角度思考,為了方便照顧進而限制長輩行動,對此游麗裡分享曾在馬來西亞飯店內用餐時見到一位患有帕金森氏症的老先生緩步入座,當時一旁沒有隨行家屬陪同,只見他和侍者有說有笑,和一般人沒有 什麼不同,好奇詢問之下才瞭解,「我只是維持我以前的生活方式,我以前會出來旅遊,不應該在老的時候改變太大。」原來臺灣人習慣限制失能長輩外出的現象,在西方社會是不合理的,即便是行動不便的長輩依然能夠自在的旅行。

「但是臺灣的長輩只要退休生活改變就非常大,如果出現輕度失能,家人就會開始限制他的行動,出發點是希望他不要受傷,後來慢慢地變成只要失能就不能出門。」文化上的思想差異也讓游麗裡開始反思,一旦長輩退休後回到家中,原先可以控制的人事物職場完全不能控制了,自然會將目標轉移到家人身上,像是碎碎念、發脾氣、緊迫盯人等行為自然接連上演。「我很支持連續性的概念,例如以前在職場參與度很高,可是職場一退下來就沒有其他興趣能夠延續到退休後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會說等到退休後當志工、學才藝,可是退休後要去做的時候發現沒有人要結伴一起去,這樣一定沒有動力,最後變成窩在家裡。」很多長輩之所以過著充實的退休生活,就是因為早有一連串規劃,做好準備,迎接下半場人生到來。

樂當社會服務志工 退休生活行程滿檔

游麗裡笑著表示,老五老基金會裡有許多「行程滿檔」的志工,個個人老心不老,就連中央廚房的配餐志工都是由一群平均年齡超過八十歲的長輩組成,從退休前就開始參與志工服務,退休後更是全心投入。「退休後就有很多時間,居住安排也不一定要與子女同住,偶爾北上探望子孫,不會負面思考認為子女都不回來,比較活躍的長輩還會叫子女不要常常回來,彼此都是自由身!」游麗裡舉例有位七十多歲的女性志工平時就很懂得張羅生活,參加社交活動接觸到許多不同領域的人事物,也因為新點子特別多、參與度特別高,退休前和退休後的活躍度不相上下,是大家心目中欽佩不已的「優質長輩」。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