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日星鑄字行 保存活版印刷不遺餘力

張介冠想做的事還有很多,遠大的理想背後,代表的是一筆筆為數可觀的支出。

所幸還有一群懷抱相同理念的志工默默支持著,讓日星鑄字行在販售傳統鉛字外找到轉型的契機。

要做的事雖然還很多,但現在的張介冠什麼都不擔心。

至於鑄字行的未來該怎麼辦?他說,讓技術先傳承下去再說吧!

文/林曉盈‧攝影/吳佳蓓

鑄字行興衰史 轉眼一瞬間

「鑄字行的發展與活版印刷產業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所有活版印刷廠都需向鑄字行購買鉛字之後,才能排版、印刷以及送裝訂行裝訂成冊。鑄字行對於活版印刷來說,它是一個龍頭。」眼前頂著小平頭說話的正是日星鑄字行的老闆張介冠,這間位於臺北市太原路巷弄裡 看似不起眼的小店,其實是臺灣目前僅存的一間鑄字行。

從日據時代起,活版印刷在臺灣被大量使用後,到如今只剩2、30家業者的市場規模,整個產業的起落,猶如一部加速快轉的電影,年輕一輩還來不及看上一眼,銀幕卻已經打上「劇終」。事實上,活版印刷業的分工非常細,從上游的鑄字到中下游的檢字、排版、印刷,每個環節缺一不可。民國50年到70年,因為臺灣經濟起飛,各行各業幾乎都需要使用印刷品,因而帶動了鑄字行的發展,這20年,也是鑄字行最輝煌的時代。

日星鑄字行(民國58年)就是在這段期間成立的。原本學車床、銑床的張介冠,因為父親要開設印刷廠(後來因故改成鑄字行),於是回家幫忙。在那個鑄字行蓬勃發展的年代,張介冠常常一睜開眼就踏進鑄字行,然後一路做到下班。可是景氣循環來得快、去得也快, 民國80年臺灣進入數位印前時代後,活版印刷就一路下坡,85年快速萎縮,到了90年更幾乎成了靜止狀態。民國89年,當全臺最大的鑄字行「中南行」也吹起熄燈號,整個產業眼看就要全軍覆沒。彼時的張介冠依然咬牙苦撐,「我們引進電腦排版系統,還有照相製版系統,來彌補鑄字這一塊營業的流失,就是因為這樣才讓日星可以喘息到現在,」張介冠緩緩道來,「十幾年來、快要20年了,日星都是處在一個虧損的狀態,尤其是鑄字這一塊,真的是虧得一塌糊塗。」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