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迎向陽光 走一條自我療癒的路

「喪偶之後,有人會關起門獨自悲傷,有人會開門迎接陽光。門外也許不見得總是陽光,可能是陰雨,但必須耐住這樣的過程,走過然後走出來,這需要很大的勇氣,也是人生的功課。」台北市一葉蘭喪偶家庭成長協會理事長郭秀敏說。

文/陳珮珊

釐清迷思 自我察覺

面對喪偶的悲傷,當事者常有些迷思,使復原之路走得艱辛;心理諮商師蘇絢慧提到,現在50歲以上族群,從小就被要求「應該要有好表現」,所以一旦進入悲傷,也會有「我應該要儘快堅強起來」的想法;但哀傷是需要溫柔撫慰、涵納真實感受,而非迴避內在混亂、害怕別人知道。因為「人除了剛強,也需要被理解,如果只展現剛強的一面,沒有愛的能量進來,內心就沒有真正的肯定跟支持,會愈來愈耗竭,有一天可能會走上憂鬱之路」。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則提到,有些人會過於在意「別人認為喪偶後應有什麼言行」,例如不應社交、不應笑、不該再找個伴等,困住自己。但他認為,「每個人本來都有喜怒哀樂,也都會碰到重大失落,但沒有一本教科書指出,表情愁苦應持續幾天。而且以身心健康的角度來說,也不樂見喪偶後持續悲傷,應該想哭就哭,別人要是念個笑話給你聽,想笑就笑。本來都參加的活動就繼續去參加,不用受制於別人認為『喪偶者應該很愁苦』的迷思。」

想自我療癒,要先能「自我察覺」;兩性生理專家魏兆玟說,必需先自覺「我可能要轉化後面的餘生」,因為這樣的察覺才可能想做改變;所以她也強調了「睡眠規律」的重要,因為睡不好會導致思考、專注力下降,很難做到自我察覺。她提到,荷蘭有調查指出,失眠超過30小時的精神狀態,就如同酒測值超過0.5的狀況;所以喪偶者就診時,醫師最先關注的往往就是睡眠狀況。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