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知足喜捨最幸福

 

過去父親努力過活、慈悲喜捨的生命哲學,在我年紀漸長後有更深刻的體驗……

我與父親都不是有錢人,但因為知足過日子,還能有一點餘力「喜捨」助人。

我們都不是員外,卻能偶爾扮演員外,只要有心,人人都能找到助人的活水源頭。

文/游乾桂

原來父親教我的事比我想像更多,包括幸福2字也在慢慢發酵中。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塔爾.班夏哈所撰寫的《更快樂》一書提及幸福2字時,他用了這樣的說法:「為了要有美好生活,必須『拚命三郎』般地賺錢,但得取了利益的同時也用光了時間。」這樣的生命流程到底是喜劇或者悲劇?

努力「生活」的自在

過去父親在天光初亮時就會出門,騎著他的老單車,到7、8公里外位於河床邊上、辛苦栽植多年的金棗樹果園施肥除草。儘管大洪水泛濫就會把這裡沖走一大片,但是為了這個家,他依舊想盡辦法與惡劣環境對抗。

這形象乍看之下與塔爾.班夏哈描述的「拚命三郎」確實有幾分相像,但更合適的名詞應該是「努力者」。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型態,是父親對待自己的允諾,經過歲月淘洗,這個形象彷彿種子一樣印烙下來,成了我的記憶,點點滴滴的生活哲學在不同年紀有不同的體會,也影響著我。比方說喝茶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和他一樣;比方說作休並濟,我也在40歲之後安頓了下來,重新調整生活,生活形象就如他在農忙過後,洗過澡用完餐,在稻埕蹺腳吹風的樣子。

我還學了父親的慈悲喜捨,雖然我一直不是有錢人,父親也不是,但總體來看算幸福;我從來不是員外,卻也未缺過錢,還偶爾可以「扮演」員外。

我現今最穩定的固定收入,是勞退的14645元,這樣的金額大約足以用來餬口,但怎麼都稱不上有錢;但我仍自稱幸福者,因為至少孩子不用我愁煩,他們都喜歡工作、自給自足。他們不必給我錢,我也不用付他們錢,我的錢就很夠用了。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