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導演王小棣

一頭俐落短髮、一身中性打扮、長年參與社會運動、拍電影也拍電視劇,這是社會大眾對於導演王小棣的印象。向來熱情直爽的他,不但要為社會發聲,更使拍戲成為一種「社會運動」,在人生走過三十年戲劇路後,讓絢爛歸於平淡的心,以更多元的視角感受社會中蘊含的種種善意。

文/紀瑀瑄‧攝影/黃柏超

最動人的自然感動 源自社會上小人物

從《大醫院小醫師》的實習醫師、《波麗士大人》的基層警察、到《刺蝟男孩》的中輟學生與弱勢家庭孩子等題材,多年來王小棣關注的,始終都是社會裡頭最基層的人們。然而,如此細膩的角色人物形象刻畫其實源自他的童年,無論是成長時眷村裡阿姨們的熱情,亦或是讀書時麵店老闆夫婦的拌嘴,日常生活互動總是令他印象深刻,「我覺得回過頭看人生,起碼在我的生活經驗裡,我沒有遇過一個對生活百分之百滿意的人,當你知道每個人在這種感受之下還是努力希望自己進步,就是這種力量非常容易感動我。」於是明白,這些小人物努力的一面並非刻意塑造,而是渾然天成帶給大眾感動的一切起源。

聊起年少時即赴美攻讀劇場碩士學位的經驗,當時王小棣在電影原理課程中深受蘇聯導演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的論述影響,社會中的運作多半來自基層人們的努力,但社會上的資源與知識往往不會分配給這群人們,也讓自詡社會主義者的他不禁反思,我們如何去愛自己國家,一旦大家都不認識這群認真付出的基層人們,國家本質是空洞的。做為一個社會主義者與影像工作者,他以《百工圖》記錄下了各行各業工作樣貌,再怎麼平凡的人們,都有被關注的可能。

「我於是理解到,做為一個社會主義者,我最想跟這群基層的人分享,可是他們剛好又是不看電影的人。」王小棣坦言拍攝《我的神經病》時的矛盾,從車子、房子、身體和感情延伸出四段式的風格喜劇,劇中人物在社會的刻板印象之下,每個人都變得神經兮兮,但票房不盡理想也讓他開始沉澱究竟自身奉行的社會主義應該如何拍片?隨後他便靈機一動,顛覆當時業界普遍採用素人演員的常態,在二○○○年改編作家侯文詠的暢銷著作《大醫院小醫師》,順應時勢大膽起用藍正龍、馬志翔、竇智孔、馬國畢、江祖平擔任要角詮釋實習醫師的努力與掙扎,也讓此劇成為臺灣偶像劇的起始,「如果大家都喜歡看俊男美女,那我就請俊男美女扮演生活中的偶像,這是我對偶像劇的定義,主角都是基層的小人物,但由俊男美女扮演進而帶動議題,大眾就會瞭解相關社會層面問題。」扮演幕後重要推手的他打趣地說,從今以後拍的戲劇就是一種「社會運動」,也才接連有了《赴宴》、《波麗士大人》、《刺蝟男孩》、《含苞欲墜的每一天》等發人深省的作品相繼問世。

上一篇:【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