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陶藝大師張繼陶

他,40歲從軍中退役,45歲才拜師學陶,民國104年榮獲「國家工藝成就獎」!陶藝大師張繼陶一生經歷的波瀾起伏,有如燒製陶器時的烈火,也像窯燒時難以預料的窯變,種種苦難與磨練,最終琢磨出一代大師如釉彩幻千的光芒。

文/陳珮珊 攝影/劉威震

民國20年,張繼陶出生於湖南長沙,八年抗戰導致他7、8歲就開始逃難,無法安穩受教育,一直到15歲才念完小學。回憶童年往事,他提到,「我家也算是書香門第,有文化薰陶,而且我的伯父、伯母也會教我們念《三字經》、《昔時賢文》等。」因此,幼時的他也奠定了一定的國學及書法基礎。

民國37年間,為躲避部隊「抽丁」,張繼陶的父親安排他跟同學投靠漢陽兵工廠的舅舅,但當他們轉至衡陽時,錢已花光,也沒飯吃,正好看到兵工部隊招考技術士官,就入伍從戎,接著民國38年輾轉跟著軍隊來到臺灣。

投身軍旅苦 難中仍不斷學習

來臺後,他待在兵工營,平常修槍、修砲,習得不少技能。他說,「當時也有升遷考試機會,平常我們有上些跑步訓練、英文課等,讓我們提升能量,可以再考空軍軍校、統計學校等。」後來他考進兵工學校,受階少尉兵工官,民國53年由軍官外語學校畢業,還考取過美國飛彈營。

之後雖遇到上頭裁軍,他卻是自己決定要離開,「我想我還有發展空間,我有自信。所以就離開了。」當時他已從軍22年。

軍旅生涯的顛沛流離與磨難,從沒讓張繼陶停下學習的腳步;他說,「軍中的人形形色色,南北方的人各有風俗,但我們常聚在一起交流。雖然從小吃苦,我們沒有懈怠墮落,有時間就進修,常是你買一本《成語》、我買一本《唐詩》,然後互相討論。我們還買過一臺收音機,用來聽『鵝媽媽教英語』廣播節目。」這些經歷與學習以及逃難時所感受的悲歡離合,後來全都轉化為他中年後的創作能量。

RELATED POST